從兩岸紅十字組織海上救護演練出發

  • 2007-09-27
 在通船日益密集及漁、貨船作業頻繁狀況下,兩岸海上相互救難機制,不但窗口、連繫亟待建立,也更需定期綜合演練,以熟悉雙方運作,方能在第一時間發揮最大救援功能。
 為紀念今年「世界急救日」,兩岸紅十字組織最近在福建廈門進行海上救護演練,通過近海水上救生救護演練和專題研討方式,增強公眾急救意識,提高海上遇難傷員救生救護的協同能力及急救成功率,拓展兩岸交流合作領域。
 兩岸紅十字組織多年,特別是一九九○年金門協議簽訂以來,這個組織在雙向遣返、兩岸尋親、救災救助、交往合作等方面聯繫密切,往來頻繁。
 兩馬、兩門在二○○一年打開通航之後,從專案航班至固定航班之排定,往返船次熱絡;同時,兩岸漁、貨船在海上輸運、撈捕作業也在中線內外;由於,海上狀況難以預測,或遇漁貨船隻故障、破洞,雙方基於救人不分界限,都盡力相互支援救護。
 以兩馬航程而言,在小三通啟動至每日開航,尤以東北季風季節,海象不佳,地方相關部門及航運業者都會注意風浪外,船隻通訊及救生器材強化上也予齊備為首要;在每次地方海、空演練時,亦列入模擬作業;同時,在兩岸海上綜合救護演練及機制建立,也多次向中央反映,希望透過演練,使救援運作更周全、更有效率。
 行政院在二○○六年五月開放宣佈擴大小三通適用對象範圍,開放原籍金馬旅台鄉親比照在地民眾自由出入小三通;同時也宣佈政院相關部門應配合檢討及推動提升防疫能力、海難救助聯合演練及再開地點兌換人民幣。這三項因應配套措施,不但有其必要性,金馬地方政府及民眾也寄予期待,讓小三通安全做得更完善。現在問題是金馬地方政府均已提出綜合演練報告,但是中央政策考量而未予明確回應,地方也只能做單向演練。
 這次,兩岸紅十字會利用獨立、中立的人道組織的優勢,在加強兩岸海上救護演練,不僅發揮獨特作用,也為兩岸救護機制運作再跨出了一步。
 以海上救援需求,電話功率因兩岸詐騙電話而限制,已造成外海收訊干擾,在救援上,也失去很多時機;在兩岸綜合演練上不做相互建置,亦會形成搶救平台的缺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