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等待,有它的必要,也有它的無奈,改善馬祖海、空交通的過程,就是最佳的情境寫照。以民眾思考的角度,當以結果為先,不管過程如何,我們也可以理解;而公部門推動公共政策或事務,除必須背負被期許的責任外,更得鍥而不捨地爭取,以達成社會大眾的期待。
地方爭取新臺馬輪建造及改善南、北竿機場起降設施,早已明確是兩大施政目標,由於經費、時間點問題,致使過程繁複及難度拉高。不過,經地方府會、各級民代持續反映、奔走、爭取,以及時機成熟,除空運已進行改善規劃評估,並在最短時間可完成全案報告,作為爭取經費依據外,新臺馬輪建造,中央相關部會也已形成支持之共識。
臺馬輪每年歲修經費撥助,縣長陳雪生專程拜會經建會主委何美玥,允諾撥助,並特別關切新馬輪建購案。以主委的三點談話中,可以看出端倪。
一是馬祖交通一定要做起來,何美玥一再強調,離島交通的重要性,這就是經過長時間爭取,形成共識;不論是中央感受民意,或是親身體驗,都在在反應出馬祖交通困境。
二是二十年才有一次購買新船需求,不可拖延,更有它的必要性,何美玥主委對一艘客貨輪已有二十年之齡還在行駛,她認為應及早給予新船,不宜再拖。
三是不因政務官人事異動而擱置,何主委這項思考,極具政務官之負責任做法,她認為不應該再隨人事異動而耽擱,把建造新船案成為政策,照既定政策來定,建造新船從九十六年至九十九年逐年編列來完成。
有的事務、政策執行需要時間,現有臺馬輪在民國八十六年因當時環境,等於是階段性需求,十年後再購新船,在時間點上的著力比較有說服力。
再者,是經費龐大,船要十億元以上,機場改善也是幾十億,不是說要就要的到,而是我們先做有規劃報告,去爭取比較有張力,加上時間已成熟,中央接受度也比較高。
有爭就有取,在縣府、民意建立共識下,且地方對外交通改善、升級有它的必要性,相信在完整的報告評估正式出爐,中央交通、經建部門基於外島的需求性,會做支持考量,而我們前置作業如建造設計、規劃以及船舶相關資料完備,等於說我們自己先有一個大方向。
爭取鍥而不捨 改善交通動力
- 200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