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節日 方式不是只有大吃大喝一途

  • 2008-09-28
 因為人口少及服膺「服務選民」的思維影響下,不管是婦女節、母親節,還是父親節,馬祖各鄉現在都不會忽略節日慶祝的對象,動輒就是二、三十桌美食佳餚款待。雖然具有立即性的討好作用,但是長此以往,流於吃喝的風氣和缺乏文化底蘊的應對方式,不但會侵蝕地方正面發展的能量,也阻礙了創意的展現。
 重視民意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價值,在特定的假日舉辦慶祝活動也有助於增進地方活力及達到連絡感情的意義,但是,如果公部門能展現不落俗套的新思維,將預算化為有創意、有意義慶祝內容,相信更能達到真正「與民同樂」慶祝內涵與提升文化生活化的目的,同時展現公部門有能作為與落實善良簡約的社會風氣。
 實施地方自治之後,民間力量崛起,加上選舉因素,馬祖各鄉對紀念節日莫不敬重以對,從婦女、勞工、母親、父親,外加農、漁、商,甚至教師節,擺桌已成了四鄉五島的例行公式,小則十幾桌,大則三十幾桌;而且基於只能多不能少的考量下,空桌的情況更是司空見慣,不但浪費,主辦單位也徒增困擾。試想,這種歡慶方式若改成便當餐盒,不但可以有效節省公帑,如能藉由增加藝文活動的表演,同樣能達到氣氛的營造和激勵人心的效果。
 這種流於形式的慶祝方式已進行了十幾年,想要立即性的導正改變,恐怕公部門和民意都無法接受。當行之有年的待遇已演化成集體性的認知和習慣後,主其事的單位為避免外界的批評,應對的策略只會採取更大的規模,加上選舉因素的助燃,在短時間內欲要減弱擺桌的風氣並不容易。民意胃納量已養成只衷情於特定的選擇和習慣時,面對突如其來的改變,勢必引發批評責難,正足以證明社會風氣也存在著由奢入儉難的人性根本問題。
 向上提升,是人類生存的價值與意義。所以,馬祖動不動就吃喝的文化,即使在短時間內無法導正改變,但是至少抱有「此風不可長」的理念,慢慢地注入一些新東西、形塑藝術人文的環境空間,相信久而久之,吃喝風氣自然會逐漸式微,整體社會呈現一股清新有品味的氛圍。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如果社會上具有指標性的人物及公部門單位,可以不落俗套、勇於追求進步、端正社會風氣,對於移風易俗將具有更正面積極的意義與功效,進而實現文化立縣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