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竿各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集結,拜會縣政府,尋求公務部門的協助,像清理家園垃圾的運載、汙水下水道的改善、村容整治等,這代表社區公民自主意識的抬頭,藉由社區自己的力量,並透過擴大整合不同社區的力量,尋求公部門資源的協助,實現社區生活的改善,誰說不能靠社區自己。
目前台灣從社區總體營造的成果中,較常看到社區營造以文化、建築、藝術的形式扎根,比較少在公共事務上去實踐,但值得可喜的是,馬祖在這一塊似乎表現的比較理想,也許是因為地小人稀,政府機關與人民非常接近,因此在反映民意上,以及地方政府回應民意上,都較其他地方容易。
馬祖早年的一澳口一村落,以及民生交通的不便,都讓一個村子的人就如同一家人般的緊密,但隨著經濟型態的轉變,以及人口的流動,社區的組成已經產生許多的變化,就像清水社區屬新形成社區、介壽外來人口的多元等,如何凝聚社區共識就成為一件困難的課題。
文建會推動社區營造,從上而下,地方文化單位也介入輔導社區協會,許多資源開始透過非正式行政體系挹注,如社區發展協會,但依靠外來的力量是空的,社區發展協會的永續力是要來自社區,以及自發的力量。
馬祖各社區發展協會,這幾年除了政府機關的輔導外,幾個較積極的社區開始自主獨立,懂得利用自身的力量,爭取外來資源,這也讓社區凝聚力立見高下,社協內部為了保持社區共識與凝聚力的活絡,必須不斷的進行社區活動,社區活動以打造共同社區、增加生活品質為前提。社區藍圖,就是社區居民共同的夢想,所以除了包括對景觀或硬體設施的改造外,更包含社區居民間的互動及社區人文素質的提昇。
政府資源總是容易挹注到積極以及稍有成果的社區,這是簡單易懂的原則,因為不會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因此回應社區的共識,反而是政府樂於去配合的部分。因此,如何打造自己的家園,期待政府的主動出發外,社區的共識與行動力,更是重要因素。清水社區的濕地已經成為國家級的濕地,如何進一步的保護以及與社區結合利用,有待社區的智慧;而珠螺村緊盯清水到珠螺的自行車道工程,並適時加入社區意見,爭取直排輪場,及簡單的社區入口形象,這些都是成功爭取社區改造的例子。介壽形象商圈廣場的打造,卻由於地區民眾無法達共識,而一直延宕,這就相當可惜,社區民眾不應阻擋公共設施興建,而是應該自己內部達成共識,打造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區藍圖。
因此,各社區應該不斷的凝聚共識,藉由整體社區的力量要求政府的資源挹注,增進社區的生活品質,不斷地組織社區民眾要求參與政策制定,改變過去三十年來政府與社區的恩庇或對立抗爭的關係,建立政府與社區的伙伴關係。
凝聚社區意識 打造理想家園藍圖
- 200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