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時就到大陸,黃岐還是有它的區位優勢,將來等黃岐至馬尾的國道支線完成,到福州也只要三、四十分鐘路程的話,這條祖先走的路又將舖起。我們希望對岸福州在大三通即將成形的趨向下,小三通區塊也要做策略調整,讓大、小三通共存共榮,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經地方強力爭取及推動,黃岐航線首航試航,大陸方面同意以專案模式開放,等於說開通客運的第一步,至於未來航線,則仍待進一步規劃。
回顧民國九十一年小三通的門打開,兩岸為了航點都作了前置的評估,一個是馬尾,一個是黃岐;當時此間相關部門實地勘察,以海、陸的雙向考量,較中意黃岐。而對岸也同時做了評鑑論證,結果以馬尾勝出。
對岸最後選定馬尾,除了考量黃岐聯外道路不便外,主要也是港埠設施、作業等,馬尾優於黃岐。
黃岐之前屬漁港,港埠設施較不完善,到福州穿越山路,搖晃要三小時,可是在七年後,黃岐填海造陸,加上台輪出入頻繁,除港埠設備已具備條件外,入港、登岸的聯檢單位也逐漸到位,在基本作業上也沒有大問題。
現在黃岐的港口也正繼續填海造陸,腹地又加大,只是在陸運上,到福州要接近二小時,比馬尾到福州遠了一個小時多,同時山路較不舒適。
一般旅客認為,寧願在陸上多花一小時,也不願在海上半小時;也有提出馬尾航線如果走熨斗航道,可以節省近半小時的航程,等於一個小時海上航程就好多了;但是有關指出,此航道還要看潮汐,同時暗礁較多,閩江水位低時,安全上有顧慮。
我們以多點口岸,多向發展的面向思考,當然開放港口多,比較有競爭力,黃岐港將來相關配套設施,如陸運在國道支線二年後完成,到福州時程能大幅縮短,就有它的優勢。
大三通的時代到來是必然的,我們小三通必須運用條件、優勢之處,做策略性的規劃,如半小時航程的一日遊,延伸至黃岐變成馬祖遊動線的一個點,台灣團到馬祖也可在一天之內到大陸,總比在台北搭飛機去方便多多。
黃岐開港,多了一個口岸,就算是馬尾的副港,也是小三通的一個最近渠道,我們希望對岸以長遠眼光來看,共創雙贏的利基。
小三通黃岐開港跨出第一步
- 200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