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內媒體報導有一涉及命案的廖姓少年落網後,控訴學校教育害了他。雖然說「台灣教育害了我」存在著過度被簡化的邏輯,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現今教育制度重視考試分數,忽略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家裡,從小父母就要我們注重道德教育,教導我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也視為理所當然的聽從,但是,心裡真的落實紮根了嗎?在學校,老師總是耳提面命的叮嚀我們:看到垃圾要隨手撿起,垃圾要做資源分類;看到師長要問好,要懂得尊師重道;要孝順父母,要體貼父母的心意;朋友之間要守信用,要誠實以待;完成分內的事,要能負責盡職…………等等,這些不就是現在推動的品德核心價值?這些早就是千年不變的道理,為何到現在還有品德教育的問題呢?
品德教育向下紮根,首要從家庭教育著手,讓孩子自然而然的習慣其內涵,發自內心的表達,讓品德深入日常生活。若我們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品德教育的內涵,只是表面上的虛應故事,待幼稚園、小學階段過了,他們依然無法自然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遑論落實日常生活中了!所以,除了家長要以身作則之外,最重要的是,老師也要以身作則,進而影響學生、家人,讓大家看到品格的美好。良好的品德是個人生命價值的核心,品德教育的推動,應透過「多育」來實踐,亦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合作,從家庭教育根本做起,從學校教育加強,在社會教育中落實。
品德教育不像其他科目,能夠以具體的方式來教導,而且,即使相關的科目考一百分,也不代表一定就是品德最好的孩子。因此,實施品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與生活密切結合。教孩子建立好品德並不是講一個故事,然後教訓他,這樣孩子容易產生排斥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在生活事件中給予機會教育。打破東西的時候,可以教負責任,玩遊戲的時候可以教團結,吃水果的時候可以教禮讓,帶孩子看電影的時候可以教公德心、遵守排隊秩序,發零用錢的時候可以教節儉… ,有太多機會了!
對於所有來自弱勢的家庭、高風險的家庭的孩子,特別付出愛與關懷,更是品德教育重要的一環。雖然台灣教育理念一直強調多元智慧,以及適性發展,但是在學校現在卻幾乎不是如此,除了考試科目受到重視之外,其餘都是末節,這種以考試分數為主要取向的單一價值觀,給弱勢、邊緣的學生太大的壓力了。每一個人都應該獲得尊重、鼓勵,關懷弱勢的孩子,將他們的功課搞好,把他們拉回主流社會來,這才是最重要的品德教育。
重視品德教育
- 201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