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運動人生

  • 2010-09-13
 99年連江縣運動大會圓滿閉幕,四鄉五島相約兩年後再見。「贏了一場比賽不代表成功,輸了一場比賽亦不代表失敗。」這應是所有選手參加運動會該有的認知與信念。運動會的目的與意義,在於激發動力與活力,讓所有參加者透過團隊合作、學習積極面對成敗、堅持盡力做好每件事,從過程中體會運動與人生的重要關連性,繼而實踐運動人生的哲理。
 其實,運動競賽場上可以學到的人生課題真不少,不半途而廢、不粗言反擊、認真打球、服從裁判……種種訓練所涉及的課題,都屬於運動精神的教育範圍。如果教練和體育老師只做技術指導,而家長讓孩子參與體育競賽,卻忽略了運動精神的人格教育,那麼運動比賽的真義到底是什麼?
 只在乎輸贏的現象,每每在兩個國家代表隊交戰時,可以看得很清楚,國人往往熱情的為自己的國家隊加油,卻忽略了友邦國家隊伍精采的表現。奧運舉辦時最常看到的報導,就是哪個國家的金牌最多,我國國家代表隊又拿了幾面金牌。大人如此重視贏的行為表現,當遇到自家小孩參加比賽時,卻告訴他:「不要有太大壓力,比賽不在輸贏,而在過程。」如何讓孩子覺得輸贏真的不重要?如何培養輸得起的態度?家長觀賞球賽時真的重視「過程」,不管哪一隊有精采表現都鼓掌叫好嗎?其實,每次的運動大會都提供了這樣的學習場域,讓場內、場外的參與者,處在真實的運動教室裡,認真思考探索運動精神的真正內涵。
 運動精神的面向,包含了從球品看人品、誠實待人、公平競爭,還有輸得起的豁達態度,這裡面所隱含的人生課題豐富極了。而且,運動精神不僅僅在運動場上體現,日常生活中一樣可以表現。例如看到有人欺負弱小的同學,勇敢站出來保護他。看到有人插隊,就知道這是違反公平競賽的運動精神。
 運動會落幕,勝利的一面固然欣喜,表現不好的也不要喪志氣餒。勝利不是競技的最終目的,唯有「堅持與盡力」----站在運動場上,盡力發揮自己,才是運動員的一切。敗北並不一定可悲,因為它是一次了解自己實力及不足的可貴機會,也是讓運動員更接近成功的台階。
 最後,我們希望在運動會結束後,有更多的人喜愛上運動,並且讓這個運動好習慣,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活動、運動,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但這也告訴大家一個信息,人要活就要動,要活得好,就要動得多,且要動得對。銀行是存錢的地方,而運動場則是儲蓄健康的地方。唯有熱愛運動,方能活出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