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神花試種成功看馬祖農漁業轉型

  • 2010-10-09
 在台灣擁有紅寶石美稱的洛神花,今年在東莒社協多元夥伴努力下,創造了馬祖新興農產業契機;經濟作物的培植一直是近年來各鄉農民想要突破的做法,我們有很多農地因為務農人口老化而荒廢,若能看準未來,找到最合適種植的經濟與藥用植物,農業就能出現轉型的希望;在轉型的過程中,除了產品的特色與品質外,規模更是產業能否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漁業的發展都是相同道理。
 戰地政務期間馬祖的農業可謂發達,當時因為內需市場龐大而扶植了在地農業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轉變,以內需為主要市場導向的傳統農業沒了發展前景,取而代之的是觀光導向的精緻休閒農業。要說農業技術,馬祖與台灣可能沒得比,所以我們能掌握、能發揮的只有特色一項,藥用植物就是很好的一個方向。
 根據調查,馬祖地區的藥用植物多達百種以上,藥用農業生技在先進國家列為新興產業,市場需求龐大。多年前SARS來襲期間,馬祖的金銀花一度被視為抗SARS良方,只可惜在當時流行風潮中,沒能把金銀花的名氣一舉打開。今年東莒社協將洛神花列為農業轉型的試種對象,結果十分成功,接下來要做的是如何打開市場,有了市場才能支撐產業發展,再經由規模的建立,讓產業長久生存。
 在農漁業轉型的過程中,相關上下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如同早年農復會支持馬祖農漁建設與技術引進,現在或未來要發展的精緻農漁業都要外部力量的介入,正確的判斷加上積極的作為是開啟農漁業第二春的不二法門。在民間方面,對於農漁加工與特產販售更要有健康正確的認知。不久前地區曾發生觀光客買到發霉的紫菜、過期的特產等,這些都是因為商人沒能把握誠實才能長久的行事立場。馬祖傳統的特色產品很多,但近年有些變調,應該要在地生產的委託外地製作,最終因沒能掌握品質而自毀前途的案例很多。
 農漁業的轉型與觀光發展有著很重大的關連,產業扶植觀光,觀光創造產業,地區多年來努力朝轉型思考,卻往往後繼無力;無法形成規模是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現階段家庭式的產業永遠沒辦法做大,而事實上沒有政府的介入與輔導,任何產業要做大,在馬祖是有某方面的難處。嚐試是成功的第一步,社協多元人力採經濟型爭取到的就業機會是馬祖推動農漁轉型的一大利多,各社區或協會若能落實人力運用,會有成績呈現。東莒社協為馬祖農漁業轉型跨出重要一步,政府對這種經濟型的多元就業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與援助,讓更多的馬祖農漁產品經由社區的努力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