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海上聯合救難機制之建立

  • 2012-02-16
 海上變數不可測,船隻航行也是無法完全掌握,長期擔任台馬貨物運輸的新華輪14日發生海難,縣府相關接到此海難事件通報,即啟動四方救難作業,緊急聯繫包括海巡隊、國家搜救中心、臺馬輪及大陸福州海事局共同前往救援,9位船員平安救回,顯現地方救難作業平日演練及建置作業成效。海上的危險性,處處存在,我們除期待航運公司加強船檢、管理之外,兩岸三地救援作業已存在,希望機制平台進一步強化及建置。
 台灣海峽險惡有名,一向有「黑水溝」之稱,台馬航程長,台馬貨輪的作業量均很大,且船隻年齡較高,海上作業就有一定的風險,發生海上失去動力事件也有發生,所幸均未釀成傷害,但航運公司須加強船安管理。「小心駛萬年船」這是千年不變的警語,像臺馬輪特檢、歲修,地方政府每年都列為大事,主要就是平安。
 救人第一,新華輪發生海難,除我方出動救援,連繫對岸相關也展開支援行動,顯示兩岸三地救援作業已實施多年,大家不分彼此,以救援為第一優先。兩馬、兩門在二○○一年打開通航之後,從專案航班至固定航班之排定,往返船次熱絡;同時,兩岸漁、貨船在海上輸運、撈捕作業也在中線內外;由於,海上狀況難以預測,或遇漁貨船隻故障、破洞,雙方基於救人不分界限,都盡力相互支援救護。
 為進一步健全兩岸救援功能,以及對岸更多相關設施配合,我們希望兩岸中央盡快列入兩會會談,在不影響雙方政策、法令下,進行討論演練作業。
 在小三通人船往返日益頻繁之後,金門、廈門,馬祖、馬尾之間的小三通客船全年都在跑,也確實存在風險,如兩馬之間的冬季海上風浪、湧流及閩江水道暗礁,再者是客輪的承受力等,東北季風強勁時,旅客還是有些擔心;尤以閩江出入口之海域,是顛簸最嚴重之處,冬天9級風浪以上,航行安全維護及救援機制也待強化及建立。
 我地方政府也就兩岸救難演練向中央及對岸提出,因在政策、法令牽絆下,還是存在太多的變數,必須透過商討、規劃、演練、檢討等機制,才能建置一個聯合救助窗口及模式,如涉及領空及海域時,直昇機及官方船艇「越線」,就難以執行;所以,必須明確訂立,當有需要救助時,可以同步啟動,而不受界線之限制,我們希望中央儘早同意機制建立,共同保護兩岸人民的性命財產安全。兩岸海上相互救難機制演練,不但窗口、連繫建立,加上定期綜合演練,以熟悉雙方運作,方能在第一時間發揮最大救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