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海上救難機制與設備

  • 2012-02-17
 馬祖這一年來發生多起海上船舶驚險事件,像是去年三月份的永順66、十一月發生的新華輪,一個在靠近台灣海域,一個則在馬祖海域失去動力,在新的一年開始,新華輪又發生船艙進水的意外事故,雖然最後都有驚無險,但檢討每次的救難過程,仍發現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馬祖臨海不管客貨輪的作業量均很大,海上作業就有一定的風險,去年發生兩起海上失去動力事件,前年年初也有臺馬輪失去動力事件,客輪因為搭載許多旅客引起注意,後來也是國防部所屬的救難拖船予以拖回,還花了百餘萬元,而貨輪至今多數仍然依靠同業相挺,海巡接獲通報雖然會前往戒護,但巡防艇沒有拖帶設備無法進行拖帶,都要仰賴其他船隻協助。
 地區四鄉五島皆臨海,但檢視地區救難設備卻完全付之闕如,港務單位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聯繫各相關單位,像是海巡、國家救援中心等,有時候還透過貨船之間的友情相挺,唯一的海軍所屬拖駁艇,沒有雷達等設備,無法夜間出動救援,海巡則無法進行帶纜拖駁工作。
 至於,兩岸的客貨輪往來密切,金門在二○○八年曾發生過大陸同安輪起火事件,現在已經展開正式兩岸官方的海上救難演習,馬祖則多次要求建立兩岸海上緊急救援機制,但至今中央都沒有獲得回應。雖然兩馬往來頻繁,也有些許私下聯繫管道,但救難機制的建立,必須建立在正式的官方窗口,一旦發生海上事件,可以立即啟動救難行動,派遣相關救難船舶前往救援。
 此次新華輪事件雖然有透過私下管道通知大陸福州海事局,希望有必要時出動救難船舶及直昇機,最後當船隻漂過中線後,也由對岸派救難船戒護。但其實過去並沒有合作紀錄,實際作業聯繫不但耽誤時間,也沒有聯繫窗口,這個例子正好凸顯兩岸建立緊急救難機制的急迫性。
 海上救難貴在黃金時間,一分一秒的浪費都是在跟生命搏鬥,因此面對海上救難時,必須尋求最近的資源,以福建沿海來說就有七個海事局,跟馬祖南北竿接近的有福州海事局,其他島則跟寧德海事局較為接近。而後來福州海事局派出的「東海救113號」,曾在去年應中華搜救協會邀請到台灣,並開放讓民眾登船參觀,該船船長99公尺、排水量5000噸,有船員21人,設備先進,船上有直昇機停機坪,提供救難、拖船等功能,長期值勤範圍在福建和台灣的台灣海峽之間,絕對是非常有效的救援利器。
 對於馬祖海域而言,不管往來台馬之間或小三通之間,在緊急救難時必須尋求最有效率的支援,因此建立兩岸海上緊急救難機制有其急迫性,而定期舉行兩岸的救難演習,也是此刻可以加速辦理的事項。但在爭取兩岸緊急救難機制設置的同時,馬祖的救難相關條件如海巡相關救護設施也必須提升,馬祖至今沒有自己的拖帶船,一切都只能依靠軍方,而海上險象環生,救人必須把握時間,相關設施的充足,也是救難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