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馬克吐溫說:「人吃什麼樣的麵包,就有什麼樣的意見」。民主政治制度下,民意的需求日益高漲,議題也變的多元,除了知識因科技加速流通外,民眾越來越懂得利用手中的選票,爭取自身的權益,在選票壓力推波助瀾之下,民意往往遭濫用;民眾的需求無可厚非,但主政當家者不能不考量財源與經濟狀況,事有輕重緩急,建設有先後順序,特別是在自主財源困頓的馬祖地區,經費的運用務必審慎評估。
馬祖地區自戰地政務解除以來,中央挹注大量經費投入基層建設,各鄉島村莊在近年來也確實感受到因經費帶來的改變,然而我們在建設的過程中多多少少的浪費了公帑,致使部份地區被冠上貪婪的惡名。我們在許多基層座談或是村民大會中不難發現,民眾的提案有時令人啼笑皆非,有些村莊的村容改善已經做到家門口了,民眾有時卻仍嫌不足,而長此以往,讓民眾養成凡事靠政府的錯誤觀念。
政府存在的目的是要處理公眾的事務,依法行政與公私分明是各級政府與公務人員均要奉行的圭臬,那怕是由選票產生的地方首長亦需遵守,政治人物在兌現選舉支票的同時,更應站在社會公義的出發點,施政更要符合大多數民眾的期待。近代一些學者和大眾化作家,譴責在民主制度下,權利並不如想像中的為多數人所享有。資源分配的不均,是現行許多民主國家共同的詬病,在民意需求無限的情況下,有限的資源要如何來分配,選票往往決定一切,在意見形成政策的過程,真實的需求往往被誤導或忽略,缺乏同理心與感恩心,是現代選民普遍的心態。
政府官員的義務就是感知民意,並以各種措施反映民意,馬祖地小島散人口不多,民意的反映管道十分多元,不論是村長、鄉長、議員、立委、縣長,一通電話就能直接反映,對於選民的承諾林林總總、包山包海,當然不可能全部實現,而民意往往是自私心態,此時若缺乏把關理念與堅持,資源的分配將更加不均。不論是鄉、是縣,我們的經費都得來不易,要做的事很多,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是每一位政治人物與民意代表都應有的共識,而民眾的民意需求也必須學習合乎時宜,否則可能前進的動力可能失衡,方向可能偏頗。
歐債風波之後發現,許多著重社會福利的國家感受到國民由奢入儉的困難,緊縮政策往往無法推動,導致債台高築,甚至影響到全球經濟。民眾的需求多元而無限,決策可以順應民意但不可盲從,隨著民主化的腳步向前邁進,選民的水準日益提升,而社會公義的彰顯,正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目標。
民意無限 資源有限
- 201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