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輪在閩江口受撞擊船體大量進水,造成上百名東引鄉親的海上緊急危難事件,不幸中的大幸是恰有一艘抽砂船在附近,讓載浮載沉的船可以即時抓到救生圈;然而這樣的幸運不是每次都有,面對這次的海上危急事件,我們必須深切思考每天往來的小三通航線,為何通了十年的兩馬小三通,卻不見兩馬救難機制或備忘錄的建置,此次在大陸海域的危急,凸顯海巡的無能為力,更凸顯緊急求援窗口機制化的必要性。
兩馬小三通已經超過十年,即便兩馬互動頻繁,在文化、經濟交流上有一定的成績,但在攸關生命財產的海上救難合作上,卻一直未曾跨出第一步,直到金龍輪此次事件,必須仰賴對岸救援的事實,相信所有人都會同意,建立兩馬救難機制刻不容緩。
金廈小三通在2008年進行第一次的海上救難聯合演習,當時我方僅派出金門縣政府港務處的一艘「金港一號」拖船參演,僅具有象徵陪襯的性質,但2010年9月再次於金廈海域舉行「二○一○年兩岸海上聯合搜救演練」,就正式由我方海巡署與對岸交通運輸部所屬海上搜救中心聯合進行,並派出包括「金門艦」等多艘海巡署艦艇以及空勤總隊的救援直升機共同參與,不論就層級,規模或實質意義而言,都有相當大的進展。
相較金廈小三通海上救難機制的完備與重視,兩馬小三通的救難仍停留在人道相挺的基礎層次,此次金龍輪事件發生在閩江口,已經離開我國海域,不但我方救援艦艇在沒收到同意之前無法進入救援,搶救的時間優勢也是對岸出動救難船隻為佳,幸而消防局局長徐文明因熟識急電福州海事局副局長協助,才能在最短的時間派出兩艘艦艇戒護,以及一搜專業救難船,但這不是正式機制的管道,更不是正式的窗口,未來面對很大的變動與不確定。
我國海難災害搶救實務運作方式,係依海難發生地點,由其所屬管理機關擔任現場指揮任務。於港口(包括商港、漁港、軍港、工業專用港)區域內所發生之海難,現場指揮官由各港口管理機關(單位)首長(負責人),或其指派人員應變指揮;港口區域以外之海上救難之現場指揮由海巡單位擔任。我國海難搜救作業主要則由行政院國家搜救指揮中心負責通報與協調,海巡署、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國軍等相關單位執行。
兩馬之間既然每天都有固定航班,在各自海域甚至中線區域都有可能發生任何危難事件,如何在雙方的主要救難主管機關建立協調窗口與管道,是此次金龍輪事件我們必須學習到的教訓,也期許相關機關儘速展開對話,建立兩岸海上救難機制或備忘錄,讓兩馬海域有足夠的救難應變能力。
建立兩馬海上救難機制刻不容緩
- 201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