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馬祖戰地政務實驗自民國45年展開兩地區戰地政務委員會工作算起,迄政府宣佈解除戒嚴並於民國81年11月7日正式終止,為時長達36年。經過36年的軍管「洗禮」,部分縣府公部門仍有戰地政務的官僚氣息或作風,實有必要改變。地方政府應以民眾需求為導向,進行各項公共服務的產出,讓民眾過得更加幸福。
學者陳新民認為,戰地政務就是委由司令官「獨裁」之權力,因此戰地政務是以軍事目的為目的,用軍事權力管理民政的體制,在戰地政務的治理模式下,馬祖社會軍事化,全縣是一個戰鬥單位。但隨著戰地政務解除,回歸民主常態,公務人員對民眾的態度不應該再是由上而下「管教養衛」,而是應該傾聽與重視民眾的想法與需求,公務人員之自身定位,應從「戰鬥單位」轉變為「服務單位」。
軍管政府與民主政府首先不一樣之處,就在於對人民的態度,戰地政務的設計對於民主參與充滿了疑慮,將人民視為具有高度「潛在反叛性」,而需積極進行「管教」。而民主政府則將人民視為「主人」,新右派又將人民視為「顧客」,不管是「主人」或「顧客」,對民主政府而言都是「主人最大」、「顧客至上」。
在確定人民優先原則之後,接下來政府之施政則應落實民意之趨向,而非根據上級長官或外賓名人的好惡,各項施政應儘量維持與民意的結合。有時地方公務人員精心籌劃某項計畫,但其最後結果未能獲得民眾掌聲,才感慨發現「民眾的想法怎麼和我想得不一樣」,此時應該重新檢視政策,讓政策回歸民意。
不過民意如流水,政府施政仍須保持基本原則,特別是在民主國家,民眾之意見,常常是多元的,甚至彼此之間是對立的,政府難以找出一致的民意進行決策,此時政府之政策產出,不應過度討好極端而強烈的部分民意,或受制於譁眾取寵、自以為先知的「犬儒式輿論」。民意可能會改變,輿論可能參雜特殊政治目的,但最後施政結果都是由政府負全責,因此政府施政時,一方面應尊重民意,重視政治溝通,另一方面也需堅持原則,適度引導民眾,才能發揮民主政府的優點,降低民主政府的缺點。
持平而論,在馬祖實施戰地政務36年之中,初期階段可說是成果豐碩,馬祖各項建設起飛,民眾生活也獲得改善,但戰地政務進入中後期後,則出現組織僵化、效能低落、缺乏專業、人員老化等問題,有必要進行改革。告別了戰地政務,馬祖公務人員應進行轉型,留住軍管政府良善的部分,去除過去軍管政府的官僚氣息與遲鈍作法,應將人民的聲音,當作天使的聲音,施政之良窳、「產品」之好壞,由「主人」及「顧客」來打分數,讓地區公共服務更上層樓。
告別戰地政務心態 轉變為以民為本的公共服務
- 201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