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由於馬祖實施戰地政務,攝影器材受到高度管制,因此使得馬祖的相關紀錄,文字多於影像,官方勝於民間。而少數珍貴的影像資料,雖然影片中的人物活動與拍攝場景都是取材自馬祖,但與其說是紀錄片,倒不如說是戰地政務宣教片,更為貼切,戰地政務的宣教影片忽略常民的生活紀錄,缺乏馬祖的在地主觀性。
馬祖需要更多真正的紀錄片,真實紀錄發生在馬祖的感動故事。被尊稱為紀錄片之父的弗拉哈迪(Flaherty)說,「紀錄片是對真實的創造性處理」,因此紀錄片既有「現象」的客觀性真實,也有「再現」的主觀性創造,對於同一事件,不同拍攝者有不同的觀察,也有不同的詮釋角度。在戰地政務解除之後,攝影機在馬祖家庭逐漸普遍,開始有人拍馬祖人的生活故事,而縣府也進行拍攝各種常民文化的紀錄,如擺暝、慶典、漁撈等主題,馬祖的影像紀錄開始有了在地的主觀性,用馬祖的角度,來紀錄馬祖的點滴,見證馬祖的歷史發展。
另外,動態影像的優勢之一,就某些議題而言比其他媒介更能說得清楚,一圖勝百字,譬如文化局過去曾做過打樁的口述歷史,但對大多數沒有漁村打樁經驗的年輕一輩馬祖人而言,如果只透過文字,實在難以理解。目前文化局正進行下一階段的打樁紀錄片拍攝,再現打樁的工法技藝,我們給予高度肯定,因為視覺影像傳播應較能呈現打樁的過程,讓馬祖年輕人更容易瞭解打樁文化與過往馬祖的漁業生活。
一個觀光客來到馬祖旅遊大約停留三、四天,超過一個星期的遊客少之又少,就算是一個留在馬祖超過一個星期的遊客,要快速認識馬祖的常民文化,仍是非常困難,因此此時紀錄片成為馬祖觀光行銷與文化展現的重要工具,透過紀錄片可以讓外地遊客縮短瞭解馬祖文化與生活的時間。因此紀錄片的創作,不僅能呈現出一個島嶼自身的多元性與創造力,而紀錄片對於島嶼的真實紀錄,更提供了一個外界的認識視窗。
近年縣府文化局拍攝不少的馬祖歷史與文化的紀錄片,而企劃室也舉辦了「創意影視種籽課程」,讓馬祖的影像資產更為豐富。其實紀錄片未必一定要由公部門聘請的專業導演進行拍攝,紀錄片是高度主觀性的,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把生活中的感動加以組織,以自己的觀點說自己的故事、說社區的故事。馬祖需要更多的紀錄片,你我都是生活的大導演!
馬祖需要更多紀錄片
- 201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