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是一個離島組成的縣市,交通船的重要性甚至超過公車,也因此只要有不順暢就會引發民眾的怒氣,是每一位地方民意代表最為在意的部分。過去幾年各家航運公司各佔一條航線,各賺各的,不巧發生故障還會友情相挺,美其名為支援地區交通。
然而2010年開始馬祖之星的加入,增加了競爭的因素,莒光航線更是競爭最激烈的戰場,從最早的龍宏輪以低價一萬六千元標走莒光航線,卻在三個月不到撤退,因為一旦船舶出現狀況,沒有別家船舶願意支援,也顯現在馬祖單槍匹馬作業的難度所在。
後來,在民意代表以及莒光鄉親的大力要求下,堅持要一百五十噸以上的馬祖之星加入莒光航線,然而這不是一件菜市場買蔥買菜的事,以主管單位的立場而言,維持莒光航線的順暢是首要工作,但僅有一艘的馬祖之星,是否可以獨立擔負全線的輸運工作,當時就引發大家的討論;最後以複數決標的方式,就是希望二家都是簽有合約的航運公司,如果另一家船舶有狀況,另一家自然可以予以支援,一方面滿足民眾希望坐大船的希望,也彌補當時馬祖之星無法跑七級浪以上的疑慮。
大和航業順應市場的淘汰,賣掉才剛買進的順風號(後來改名為閩六),因為在馬祖已經沒有市場,沒有任何一家船公司願意養著一艘沒有用的船。而這次馬祖之星能夠順利以三萬四千五百元的高價標下莒光航線,其實有著聯合壟斷的疑慮,因為其他家都不投標,馬祖之星與金龍輪聯合投標,以噸數較大的馬祖之星為投標標的,金龍輪為替代船舶,可以名正言順的拉高價碼,但只要是尚屬合理的利潤,又能維持莒光航線的順暢,交通主管單位也只能接受。
然而馬祖之星的出現,讓莒光航線大洗牌,大和的閩珠系列變的無用武之地,如果金龍輪修好回來跑小三通及莒光替代航班,那沒有任何一家航運公司願意養著二艘船及船員備用,然而地區欠缺流動的船舶,未來勢必會有重大的問題。只要是機器都會出現問題,像金龍輪在閩江口外海出事,第一艘前往馳援的就是閩珠二號,前天莒光航線的狀況,也是地區其他的小船予以支援。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不管是惡性競爭或是聯合壟斷,未來都可能會是不可收拾的局面,民意只要求好還要更好,東引不要島際交通船,只要臺馬輪,但遇到氣候不佳,也必須有小船可以前往輸運。馬祖之星將大和閩珠系列船舶擠出航線,遇到狀況要叫別人支援談何容易,這就是現實。
面對這樣錯綜複雜的糾結,主管單位也不斷的在其中尋找平衡點,找出一個合理的遊戲規則,輔導地區業者提高船舶服務水平,又能在必要時候互相支援,各離島都有單方面的需求,但維持全縣各離島的交通順暢,才是政府首要的職責。
馬祖島際交通的糾結
- 201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