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消費者的觀光心理學

  • 2012-07-20
 隨著觀光「旺季」到來,馬祖各商家無不引頸期盼旅客的造訪,透過人潮帶來錢潮,厚實地方經濟;但在張開雙手迎接顧客到來前,必須仔細思考:馬祖準備好了嗎?我們的觀光吸引力在哪裡?與其他同為離島的觀光景點,我們的差異化在哪?從觀光心理學來看,消費者對觀光品質滿意度,不僅是有得吃、有得住,還包括了在行程前的「期望階段」、「計畫階段」,活動過程中的「參加階段」,乃至旅程結束後的「回憶階段」;在在都可資作為馬祖觀光發展的重要思考指標。
 首先,因氣候關係,很多業者都把馬祖觀光季定位在6到10月,雖然夏季因天氣的良好,易吸引旅客的到來,但我們不應自我設限於此;畢竟,每個季節都有其特色,也產生不同的意象與視野,都有值得賞遊之處,儘管馬祖交通需要突破改善,但公部門仍應積極規劃馬祖冬季、春季的賣點,讓遊客來馬觀光的拉力大於交通問題的阻力,打造馬祖成為四季皆適合遊玩的樂活天堂。
 其次,讓觀光客離馬後低迴品味的,除一張張的照片外,非紀念品莫屬。馬祖地區商家推出的紀念品仍稍嫌不足。舉例而言,當觀光客到國之北疆的東引,想寄一張明信片給台灣親友時,無法找到富有在地特色的明信片可資購買,實為遺憾;又如現在很流行的旅遊印章,未來或可思考在各景點置放刻有該景點圖樣的章戳,讓民眾留下深刻紀念。因此,各業者應積極研擬出各種周邊商品小物,並廣泛在四鄉五島設置紀念品小舖,讓遊客在攬勝之餘,能如同尋寶般,發現一道一道的驚奇。
 再者,「節慶觀光」是行銷在地城市重要的管道,公部門與社區應善用一鄉一特色的在地優勢,結合在地資源,發展出各自節慶,做為賣點,吸引觀光客駐足,擴大觀光行銷效應;像是新北市的石門區善用「風」的強勁,推出「風箏季」、貢寮區應用海洋的親水性,發展出「海洋音樂祭」,屏東縣的恆春,善用「落山風」推陳出「風鈴季」等等,都為可資借鏡的對象。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島嶼的「友善程度」。觀光客收益固然是馬祖的重要金雞母,但也不能忽略旅客的心理感受;換句話說,業者應以交朋友、散播歡樂的心情,帶給遊客有賓至如歸,讓心裡的感受效益超越所付出的金錢價值,讓旅人願意再回訪第二次,乃至吆喝更多親友再造訪。
 觀光產業是個無煙囪的工業,也是馬祖賡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交通建設固然對馬祖有著深厚影響,但也不能忘記反求諸己,在軟體建設上不斷進步超前,如此在軟硬體的雙管齊下改善,才是馬祖發展觀光的長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