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馬祖成為沒有酒駕的地方

  • 2012-08-05
 台灣酒醉駕車肇事案件頻傳,尤其今年有幾件「令人髮指、天地難容」酒駕案,讓老百姓走在路上生命都受到威脅。馬祖地區的酒後駕車肇事發生率,雖然很少,但是並不代表酒後駕車的情事也是寥寥無幾。酒後駕車是嚴重的公共安全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近幾年來,馬祖地區汽機車數量大增,加上社會愈來愈開放及馬祖人天性好客的原因,飲酒後開車的情事還是時有所聞。但是,喝酒開車不只是危及自己的生命、健康以及財產,也會對周邊無辜的人,尤其是用路人帶來危險。因此如何多管齊下,從根本遏止酒駕,讓馬祖成為零酒駕肇事率的地方,是公部門與一般大眾必須正視及共同思考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深刻的體驗到,多少人因他人的酒醉駕車飛來橫禍,無辜失去寶貴生命,多少家庭因此天倫難圓、美夢破碎;而且,這種災難有可能某一天會發生在自己或身旁親友的身上,讓我們隨時處在生命威脅的焦慮。因此,社會大眾應該認知反酒駕是利人利己的行動。消弭這種事先可以盡力防範的人為災難,不應只讓警察孤軍奮鬥,而應視為一場全民參與的「社會戰役」,讓酒後駕車減少到最低程度。
 酒,不只是會讓人亂性,也會使人意識模糊,手腳不聽使喚。在這種不能安全駕駛的情形下,仍然駕駛動力的交通工具在路上橫衝直撞,不只是危及自己的生命、健康,也會對周邊無辜的人帶來危險。諸多實證研究皆顯示,在酒精的催化下,喝過酒的駕駛人不但視覺系統、運動神經反應變慢;更明顯的會忽視社會規範與法律的存在,並且降低車禍風險的警覺與評估。醉不上道、酒後不開車,只是警語,但對於習於酒後開車的人而言,根本起不了作用。
 事實上,酒駕肇事的防治涉及社會、心理、教育、環境與執法等面向,遏止酒駕並非只是警察的專屬業務,更無法僅靠提高刑責、取締酒醉而竟其功;以路檢酒測龐大的警力配置,也僅能維持五分鐘熱度,警政單位勢必無法承擔長久的警力消耗。何況,許多人都有僥倖心理,僅靠提高刑責懲罰,並無法有效遏止酒駕發生。因此,酒駕取締只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最多只能嚇阻一時,不但事倍功半,也很難長治久安。
 遏止酒駕重點在事先防治,而非事後懲罰。自從「葉少爺」酒駕造成三人死亡的事故發生,這些日子,「反酒駕」已成為影響公共安全的主要法律和社會議題。酒後不駕車不僅是從小必須教導的公民道德,也是成人必需發展的內在規範。因此,「反酒駕」不應該只是內政部、教育部的應辦業務,社會大眾與民間團體更應群起呼應,激起全民的力挺與行動參與。酒後上路,配合只要被抓至少就要面臨被關的修法共識等,多管齊下的努力下,相信酒駕應可獲相當的遏止。
 馬祖長久以來治安良好,大家守望相助,著實是一處令人嚮往宜居的樂活島嶼。因此,杜絕酒駕,避免任何一件可能酒駕造成的憾事發生,應當成為馬祖上上下下一致的共同目標,建立現代公民的素養,打造名副其實的優質馬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