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的信心建立於政府的行動

  • 2012-08-09
 「85雨災」造成地區重大災情,特別是南竿西區28處坍方最為嚴重,土崩泥流的景象,震撼了鄉親。這次85雨災,我們看到自然造成的土石坍方,但也看到軍民努力的復原成果,我們給這次參與救災行動與復原工作的無名英雄,一個感謝的「讚」。
 危機管理「PPRR理論」,將危機管理工作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預防(Prevention)、準備(Preparation)、反應(Response)、恢復(Recovery),美國聯邦安全管理委員會(FEMA)將「PPRR理論」應用於公共危機處理,並修正為「MPRR模式」-緩和(Mitigation)、準備(Preparation)、反應(Response)、恢復(Recovery),以「MPRR模式」針對不同災害應變階段,界定確立政府的應變措施與部門分工。自然災害通常是無法預警的,特別是這次馬祖85雨災,大雨下得又急又猛,地區軍民與消防單位幾乎無法「預防」與「準備」,但「反應」與「恢復」階段,我們看到縣府、軍方、民間熱心民眾的通力合作,在三天時間內,已經完成主要的坍方路段的搶通,展現政府的反應處理與恢復行動的高效率。
 這次馬祖85雨災的應變行動,可以做為下次災害的防災、減災與救災的參考。首先當天縣長楊綏生雖因公在台,但在接獲通消防局報告後,當下研判工務局開口契約廠商之機具、人力不足以因應這次災情,立即直接協調統合緊急救災工作,致電馬防部指揮官請求支援,縣府並成立災害應變小組;消防局在雨災期間,24小時出勤搶救與通報災情,針對災害的地點、性質、影響程度進行評估,並且在救災過程中,資訊公開,資源共享;工務局、建設局、警察局、港務處及其他機關單位,則是總動員進行救災工作,為鄉親服務;而馬防部官兵及民間熱心人士更是功不可沒,他們在第一線的付出與努力,讓各項緊急復原處理工作順利提前完成,減少災害損失的擴大。
 在災害發生後,政府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下,除掌握各地災害情形,也需要進行救災資源與行動優先次序分配。這次縣府災害應變小組針對災後復建工程,依輕重緩急分成三階段執行,這是正確的做法。部份受災住戶、社區或旅遊業者,應以馬祖整體利益出發考量,諒解救災單位的整體規劃,並支持政府的救災復原行動。
 任何救災工作都可能會有缺失,這次85雨災復原工作當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相關單位應針對災救與復原過程進行檢視討論,傾聽民眾的聲音,把缺點找出來,為下一次的災害進行「預防」、「緩和」與「準備」,當災害發生時快速進行「反應」與「恢復」,重建災前的生活機能與公共空間,永續家園,樂活馬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