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橋或可是解決大坵對外交通可行方案

  • 2012-09-29
 大坵生態之旅經過政府多年推動,已經成為北竿重要的觀光行程之一,但對外交通問題仍是大坵未來整體發展最大瓶頸,日前縣府在北竿召開的基層建設座談會中,有關如何解決大坵對外交通問題,各界也多所討論,北竿鄉代會提出吊橋可行性評估,值得進一步探討。
 大坵島距離北竿最近的位置僅約四百餘公尺,短短的數百公尺竟讓大坵「可望而不可及」,長期以來大坵島對外交通仰賴海運,受限於碼頭設施不良與海象難以掌握,對外交通想要正常化十分困難,也因此無法納入旅行社定點行程規劃之中, 若以觀光發展需求角度看,交通變數大的景點自然發展受限。
 自85年國軍撤出之後,大坵成為無人島,然政府於83年野放的十多頭梅花鹿,經過自然繁殖現在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態觀光資源,又因島上保留大部份原始風貌,迥異於馬祖各島,有其生態與景觀上的獨特性,大坵生態之旅因而成為近兩年馬祖夏季十分受歡迎的行程,但行程若要常態化發展,對外交通要設法穩定。
 因應大坵觀光發展需求,對外交通問題近年受到政府重視,有關碼頭改善與纜車或吊橋方式連結,都由縣府展開評估作業中,而碼頭與吊橋究竟何者才是可行務實的方案,政府應從經費、技術與未來營運管理層面做長遠思考。若以海運做為大坵對外交通主要思考方向,現有碼頭必須做大幅改善,要做到符合遊客上下船安全的目標,且不受風浪影響隨時可靠泊,則花費將十分驚人,碼頭工程之量體可能過大。
 而海運方案最大的隱憂其實在未來的營運管理,以現有大坵碼頭規模或型態,將來要開闢固定航線,面臨碼頭定位問題,若是客輪碼頭必須要有相當完備設施與安檢機制,就實務面來看,大坵要進駐港務及安檢人員的可能性很低,效益亦有限。若排除客輪以所謂的娛樂漁船做為交通工具,則又面臨娛樂船「團進團出」法令限制,大坵想要有進一步發展也會因此受限。
 大坵與橋仔之間最近距離約四百餘公尺,水道平均水深約十公尺,以現有的工程技術,不論是纜車還是吊橋,跨越水道應非難事,重點在於所需經費多寡、日後營運管理,以及如何定位大坵的觀光效益。馬祖觀光立縣的政策已定,四鄉十島分散的地理特性,讓政府長期以來在島際海運交通上,耗費無數的精力與金錢。大坵是臨近北竿的小島,又是重要的生態景點之一,若能經由陸上交通的連結,就能為北竿旅遊版圖做有效的延伸。近年來因為政府在大坵島上投資了景點設施,也成功吸引到外地人在大坵島投資經營民宿,大坵從無人島成了有人島,政府要解決對外交通問題,不能單純只針對遊客立場,住民的需求也應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