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濕地從最早的存廢爭論,到保留經評定列入了國家級,以及護坡完成,廢棄船隻清走,雖著潮汐漲落,呈現不同風情後,不同聲音也消失。9月26日因工程廠商嚴重疏失,造成重油傾洩污染清水濕地,大家感到心痛;清水社協「930.救生靈,大家站出來」呼喚,不少人自動穿上雨鞋、手套,深入污染區域以人力,頂著大太陽,揮汗清理,他們愛護家鄉土地、家園的行動精神,著實令人感動。
除了陸地人類之外,海上、天空都有其他的「原住民」,與人們和平共存,但因人為疏失及破壞,所造成的傷害,有的是我們看不到。清水社協在拯救濕地文上呼喚說,海洋潮間帶多少年來祖先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還記得你、我曾在上面挖過蚌殼、撿過草螺嗎?還記得你我曾在上面欣賞,拍攝過無數的水鳥精彩照片嗎?它帶給我們多少有形的物質滿足與精神的滿足快樂,因為這樣的疏忽、草率,這些難道將要成為歷史嗎?看了也讓人鼻酸。
清水濕地面積不大,不到1公頃,原為船舶停放港灣,因有水庫所排放泥沙,而成為馬祖唯一的泥灘濕地,上有分布在最北方的招潮蟹和稀有黑口玉黍螺,是國土最北的濕地,經營建署聘請專家評定為國家級濕地。初期因放置廢棄船隻,以及垃圾雜物未清,形成髒亂死角,曾引發存廢爭論,台電珠山發電廠施工,曾擬將它填平做為社區公園和停車場。當建設與環保衝突時,就需要加以取捨,經過當地人士呼籲及環保團體積極奔走搶救,最後留給下一代,保留了該塊濕地,讓清水多了一塊生態豐富的園區,也添澳口之美。
濕地營造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要有更多的濕地視野,規劃為濕地公園的下一步,未來濕地生態展示館的設置有其必要,將現有閒置水池再利用,轉型成為濕地生態區中各物種生態解說站,館內設置導覽室及海洋生物生態缸,以及推展濕地環境教育,讓鄉親、遊客體驗有感的生態休閒生活。
創造觀光景點,推展生態旅遊動線,使清水成為旅客必經之處,藉此可促近產業發展並活絡村莊經濟。豐富教育資源,拓展學子視野,與台灣各自然科學教育館合作,辦理各項科學、自然、生態及教育展覽,提供地區學子另一知識窗口及學習平台。
從無法認知濕地的重要性,到最後支持和保護,留存濕地上無數活躍的生命,能夠繼續在這塊舞台上,演出美麗的詩篇。「人定勝天」是過去的思維,今天唯有「敬天愛地」,才能與大自然共榮共存。污染已造成,固然心痛,但希望這次危機,喚起更多濕地的共識。
這次危機,希望喚起更多濕地的共識
- 20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