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令都能改 政策不能變嗎?

  • 2012-10-06
 農委會漁業署再度回函立委國會辦公室與地方政府,指北竿橋仔非公告之漁港,故無法補助相關整建經費,又以行政院政策不新建漁港等事由,請地方政府另覓它途。這份文件說明的內容聞不到一絲一毫中央協助地方的味道,反而是一種推拖之辭,台灣地區因閒置漁港太多,才會有行政院不新建漁港的政策,但外島北竿自始至終沒有一座像樣的漁港碼頭,而近年漁業活動不減反增,中央政府的政策若不能「因地制宜」 有所調整,有感施政的口號恐怕只是喊爽的。
 金馬地區長期實施軍管,直到81年戰地政務解除回歸自治,因此許多地方特性與歷史背景和台灣本島差異很大,從軍管到自治必須要有合適的政策與法令協助轉型,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安輔條例與後來的離島建設條例等。馬祖地方基礎建設長期落後台灣本島,直到最近十多年才開始急起直追,但在建設的過程,因為法令與政策而受限的不在少數。不能切實的體驗基層需求,是目前中央政府在推動離島建設時碰到最大的盲點。
 馬祖四鄉五島就只有北竿的漁船沒有碼頭可靠,颱風時要到南竿避風,北竿漁民長期以來希望爭取建設漁港碼頭一座,不管是中澳還是橋仔,中央主管機關漁業署均以非公告之區域為由無法補助經費,不論是法令還是政策,地方漁民看不到中央協助地方的誠意。政府施政以民意為依歸,當民眾依實際需求提出要求時,政府機關要設法協助民眾在法令上做突破,在政策上做配合,而非千方百計找法令出來搪塞推拖。馬總統要求各部會要推「有感施政」,政府的作為要讓民眾有立即的感受,要看到政府為民眾解決問題的誠意與用心。
 有關行政院全國漁港不新建的說法,經查這是政策而非法令,主要原因是台灣西部海岸因漁業活動大量減少,造成閒置漁港乏人管理,短短兩百公里的海岸竟有多達數十座大小漁港,但這種現象並沒有發生在馬祖。台灣本島打漁的人口越來越少,但外島卻反其道而行,特別是北竿地區,早期小三通興旺時期,很多漁民轉型做貨運,如今政府推大三通,導致小三通業務大幅萎縮,當初轉行的漁民又回到老本行開始打漁,有作業漁船就需要漁港碼頭,政府要顧及人民的生計做政策上的調整與配合才是。
 根據漁業署列管的資料,北竿白沙有早年公告的漁港區域,但白沙碼頭多年來一直由交通部以國內商港為由補助經費興建,在規劃上根本沒有漁港碼頭的區塊,漁業署與地方政府必須先解決這個白沙漁港有名無實的爭議,並且根據地方實際的需求做政策上的調整與考量。民主制度下法令都能因為民意而改變,北竿爭取興建漁港的政策不能因地制宜做調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