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表演班劇團13日來馬演出,為馬祖售票演出寫驚嘆號,晚間7時20分不到全場票券售罄,馬祖出現許久未見的排隊人龍與座無虛席的滿場熱絡,讓不少鄉親都驚呼,原來在馬祖售票演出是有市場的,馬祖是一個有藝文底蘊的島嶼。
過去曾有部分人士認為,馬祖是「文化沙漠」,但這幾十年來馬祖已漸漸從被視為「文化沙漠」而轉變為「文化綠洲」,馬祖在文藝、科學、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都有快速發展,甚至部分層面還超過台灣,發展出具有馬祖主體性的文化論述與表現。
一個島嶼的文化發展,「文化公民權」的厚實養成不可忽略,藉由「生活美學」,讓藝文素養走入民間生活。文化公民權旨在確保每位居民不論居住於何處,都有接觸包括觀賞展演、休閒遊憩、歷史品味等文化資源的機會。公部門不論透由何種途徑,必須使四鄉五島鄉親有等同機會,能欣賞文化藝術資源,不因地緣而落差,而僅將機會侷限於特定區域;另外,民眾固然有權要求享受,但相對也有主動參與的義務,積極加入藝術創作與營造,熱愛文化事務,讓藝文之美能藉由雙向互動,更加燦爛與耀眼,不再是單向由上而下的提供。
文化綠洲的蘊育,不能單賴知名團體展演的人潮絡繹,僅有曇花一現的轟動,而須進一步思索如何運用這股文化軟實力,將人文素養深植心底。過去,我國的文化政策多停留在藝文補助的「精緻藝術」(fine arts),投入大筆銀子來形塑文化火花,但「精緻藝術」往往需要建立在焚燒大量鈔票的基礎上,強調少數藝術菁英的創造表現,而一般民眾需要經過相當的學習與訓練,才能瞭解「精緻藝術」的美學內容。我們認為,公部門除了推動「精緻藝術」,更不可忽略社區「公民美學」的方向,用審美視框來建立怡然自得的生活態度,讓鄉親學會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訴說著身旁馬祖一景一物,哪怕是一畝菜園、一渠井水、一彎明月,都能讓文化快速散佈與流傳,讓在地文化變成公民們生活的驕傲,也藉此和世界文化連接與交流。
世界在轉動,馬祖鄉親的思維也跟著變遷。透由這幾次藝文演出的機會,挑起鄉親們對於文化欣賞的神經,也為馬祖文化軟實力埋下了偌大的種子。在未來,我們除期盼更多文化交流演出外,也要能主動的分享、參與、交流,讓文化綠洲一點一滴的形成,建立人文涵養之島。
培養馬祖公民美學
- 2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