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型客輪靠港做準備

  • 2012-11-01
 交通部長毛治國日前訪視馬祖交通建設時表示,短時間內可以提升馬祖對外交通運量的方式,可以思考租用大型客輪穿插馬祖航線,部長此構想或許透露出馬祖想要以空運對外聯結並立即提升運量的期望,非一蹴可幾的訊息;大型客輪要靠泊馬祖須考量與解決的港埠設施問題,相較於興建大型機場要來的容易,而地方政府提出福澳港浚深為負九米的構想,應順勢爭取交通部的認同,在短時間內建構可提供萬噸級船隻靠泊的船席。
 雖然大多數台灣來馬觀光旅遊的人喜歡以空運交通為首選,但甫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亞洲郵輪研討會中,郵輪業者從全球市場分析觀點,提出歐美市場已趨成熟、飽和,亞洲市場尚在萌芽階段,極具發展潛力之論點來看,未來觀光海運仍然是大有可為。不論是台灣與馬祖,或是馬祖與大陸之間,現階段能夠立即提升觀光人潮運量的只能靠海運,因此馬祖的港埠建設規劃期程要設法再提前,目前的105年計畫恐怕緩不濟急。
 馬祖的對外空中交通運量已達飽和狀態,根據民航局的統計,南北竿機場的運量在100年時達26萬人次,以現有的機型航班與營運航空公司家數,想要再突破運量實非易事;馬祖機場要能在運量上有所突破,非得擴建機場不可,但以目前北竿機場擴建規劃的進度來看,計畫仍未獲行政院核定,即使今年可以順利核定,接下來的環評、設計到建造完成,五到八年時間少不了。毛部長在交通部多年,對於此類重大交通建設的期程自有相當的了解,就算是未來的博弈財團有意興建大型機場,建設速度可能快一些,預估至少也要五年左右,在機場建設未完成之前,短時間運量突破的希望只能寄託於海運。
 中央政府花了十四億元送給馬祖一艘新臺馬輪,但造船的初意是解決臺馬輪老舊與馬祖居民對外交通改善的問題,並未將馬祖觀光人口倍增列內考量,5000噸級的船隻要橫渡台灣海峽黑水溝,仍有諸多限制與舒適性的考慮,未來想要靠新臺馬輪帶來大量的觀光旅遊人潮,效益可能有限。根據交通部的說法,目前已有多艘萬噸級的客輪準備投入兩岸客運市場,這些船未來都是可以協調運用的台馬交通工具。
 找船容易靠船難,這是馬祖未來對外要走海運交通所面臨最大難題,不久前麗星郵輪克服萬難來馬,但近千乘客以小艇接駁上岸,這種方式只能當做是突破,不能成為常態。毛部長的租用萬噸級客輪開馬祖的構想若要實現,福澳港埠設施必須立即有所改善,而隨著兩岸之間的繼續發展,以及可能在馬祖實現的博彩事業等,提升福澳港埠功能宜更具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