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僕多用心 人民揪感心

  • 2012-11-18
 常聽人說「公僕難為」與「人在公門好修行」,前者指的是當前民眾權利意識高張,認定公僕的角色不再是官衙,而應該是苦民所苦的菩薩,只要民眾有需求,在不違悖法理的前提下,民眾就有權要求公僕幫忙做到。而後者,除了暗指公部門不再是鐵飯碗,需要謹言慎行如同修行者般如履薄冰,更意指身在公家所處理的事情,經常會影響到很多人,若公僕用心,可以造福多人;若公僕不用心,則可能禍及鄉里,故不能不如修行般地念茲在茲。
 政府推動便民與利民工作,綜其犖犖大者,包括對於民眾「食、衣、住、行」四大事之照顧,應有權益之維護,各項社會福利之補助、發放及申請手續之簡化,一切不合時宜法令規章之修廢等等,都與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任務艱鉅,任重道遠,動輒得咎,在所難免,身為公僕者,應有「歡喜做,甘願受」之認知與態度。正因為「公僕難為」,造成不少人在好不容易考上公職後,便抱持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與不做不錯」的鴕鳥心態,竭盡所能地保住自己的鐵飯碗。嚴格說來,公僕一旦選擇以「無作為」來自保,只要不犯錯,還真是一件莫可奈何的事。民眾如果面對的是這樣的公部門,不但申訴無門,還非得等到這些不動如山的公僕老死退休,或遇到改朝換代時,企盼著新上任的地方父母官能夠振衰起弊一番了。
 公務機關法令繁瑣,在層層的官僚體制下,還必須面對社會大眾、民意機關和各級監督單位,常有綁手綁腳情形,公務人員不免感嘆:公僕難為。專業的意見難以真正落實於施政,長此以往的「防弊重於興利」,造成動輒得咎,寫改善報告遠比政策規劃書來得多,也養成一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習慣,欠缺主動任事的精神與熱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為根深柢固的組織文化。
 無可諱言,民意多元,服務無止境,使得許多工作一直在突破與挑戰各種可能性,難免與體制內的慣性和文化多所衝突,種種困難與束縛不斷,相當辛苦煎熬。因而,來自長官的信賴與支持,就會成為基層公僕的最大相挺力量,並且形塑出讓人歡喜做、甘願受的共同成事的經驗,政府是為了「最大的顧客」--人民,而服務,永遠有檢討的機會,永遠有成長的空間。民眾的需求一直在變,必須跟著提升,才能滿足民眾對政府的期待。
 現在政府施政,很多政策其實立意良善,無論在擬定、推行或是執行的時候,所有的公務人員都能夠多一點體貼和用心,相信人民便能夠體會到政府的美意。總之,事在人為,政府任何政策政令,端賴全體公僕主動負責,用心推動執行,務必多聽民眾心聲,主動負起便民利民責任,群策群力,宏大服務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