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遺跡轉換為觀光資源 金馬相互學習

  • 2012-11-20
 學者Griffiths曾指出,「要把戰地用推土機推平是很容易的,但要使戰址成為熱門觀光景點是相當困難的」,Griffiths的看法點出了軍事景點開發的困境。金馬同屬戰地,在戰地政務解除後,兩縣也都積極推動戰地觀光(Battlefield Tourism),金馬各有其創新與優勢,金馬兩縣在軍事景點開發過程中,可以彼此多些相互學習,激盪出最適合的營運策略,以使戰地遺跡能成功地轉換為觀光資源。
 以金門最近相當熱門的8吋榴「獅山砲陣地」來說,金門縣政府自民國98年從軍方手中接管該砲陣地後,就開始著手規劃開發,並於100年正式對外開放,1年多以來參觀人次已破19萬人次,是一個成功的閒置營區再利用案例。獅山砲陣地的戰地氛圍建構,值得本縣參考,首先入口處有二個栩栩如生的「蠟像衛兵」站哨,人車經過入口時,蠟像衛兵會感應並高分貝大喊「敬禮,長官好!」,十分有趣。同時獅山砲陣地景點內隨處都可以聽到響亮的軍歌或愛國歌曲,讓遊客彷彿置身於民國六、七十年的戰地前線,這也是本縣軍事景點如鐵堡、大漢據點所缺少的。
 另外,與本縣梅石240大砲連相比,馬祖的砲操是由現役軍人「真實呈現」,金門獅山則是由一般縣民「模擬再現」。獅山砲陣地的砲操是由金門縣政府招募12位臨時工所組成,砲班成員男女都有。這支「民兵」砲班架式十足,進場跳砲操之前,行軍到坑道口還會唱軍歌、答數等,動作熟練度與精彩度完全不輸阿兵哥。由於旅客反應熱烈,金門縣政府的獅山「民兵」砲操已從過去每週三天每日四場,增加為每日六場演出。
 據了解,金門會選擇以平民「模擬再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如果請軍方跳砲操,則須處處配合軍方,軍方常因高級長官視訪或部隊任務而暫停對外開放,讓慕名而來遊客,撲了個空,反而會引起遊客抱怨,不利觀光長期發展。因此金門縣政府乾脆化被動為主動,自組「民兵」砲班,讓遊客到砲陣地,除了看大砲外觀以外,更可以每次都能看到精彩的真人砲操演出,金門這種不依賴軍方的「自立」新思維與新作法,也值得地區觀光產官界思考討論。
 金門近期還將閒置營區依特性設置主題館,幾乎是一個營區一個主題,如「海龍蛙兵主題館」、「特約茶室展示館」等,這些都是馬祖也有的戰地遺產,但我們卻沒有創造更多的想像與開發。
 戰地遺跡對馬祖而言,是重要的觀光內涵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金馬在軍事景點的開發上,可以多些相互交流與彼此學習,避免讓軍事景觀被推土機推平,同時透過周詳規劃與創意巧思,讓戰地景觀轉換變身為具有人文素養與永續思維的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