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柴契爾夫人推動付費牛奶談起

  • 2013-04-15
 已故的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教育部長任內斷然終結先前工黨實施的免費供應小學生牛奶政策,並在首相期間堅決反對「福利國家」,認為如此「免費餐點」政策只會使人民降低工作意願,書空咄咄,等待政府伸出援手,戕害英國競爭力,深信「沒有努力就沒有回報」。
 馬祖要進步,政府運作思維也要與時俱進。早先在戰地政務時期,軍民一家,政府統管了人民生活起居,提供種種的照顧與保護;但隨著全球化的接軌,公部門資源有限,不再能無微不至提供所有服務,應開始引進民間參與公共服務,以受益者付費的方式,讓人民知曉享受不是憑空到來,必須有所努力與代價。
 透過付費的概念,可降低享用不均的落差。事實上,公共資源的提供,往往富含著有外部效益的搭便車行為出現,或是外部不經濟的資源浪費情事,並不必然為全體縣民所享用;倘要由全體人民納稅經費支應,對於那些不參與或使用公共服務的鄉親而言,無疑是受益上的不均等,並非公平方式。為避免此市場失靈的窘境,像是英國實施的「社區稅」(community charge),即要求社區居民依受益多寡而繳納予社區政府相對的規費,落實使用者付費的概念。
 受益者付費的另一項優點,就在於遏止民眾對公共服務的不切幻想。學者Savoie曾提過這樣一個經典的研究:當一群人到餐廳吃飯,如餐費是由全體成員平均分攤時,每一個人都會想點最貴的食物,因為總認為自己已出錢,理所當然要享用物超所值的回饋;相反的,若付費方式換成是各付各的,發現每個人會有所節制,點取適量或相當的餐物,不致過於奢華與浪費。當公共服務是免費的狀況下,眾人往往會抱持著不拿白不拿的心態,總認為先搶先贏、先拿再說,但是否真正需要,不在考量範圍內,無形間造成資源的浪費。
 治理團隊若能善用付費機制,除可篩選出真正需要的人民來使用資源,降低公共財本質的「擁擠性」,減緩社會成本的支出,提升品質水準,避免「公共財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失靈情形出現;更可透由付費售價的結果,反映出該公共服務是否確實為人民所需,抑或是額外與浪費的不經濟,以做為公部門政策修改的參考。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服務固然是政府的天職,但為提供更精緻與巧美的產出,以和全球競爭,縣府團隊在供給和需求槓桿間,或許找尋一座使用者付費的支點,改變戰地政務時期管教養衛無事不包的作法,讓馬祖更具島嶼活力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