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光影背後 公部門應找出答案

  • 2013-04-22
 最近馬祖「藍眼淚」美景受到國內媒體的大幅報導,甚至有媒體拿馬祖「藍眼淚」與李安電影「少年PI」裡的海上螢光相比,「藍眼淚」為馬祖觀光加分不少。受到媒體青睞的加持,目前有不少遊客是衝著「藍眼淚」來馬祖,民宿業者與政府部門都接到不少來電詢問來馬祖看「藍眼淚」的時機以及花費。「藍眼淚」可說是目前馬祖觀光旅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但美麗藍色光影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不論是「渦鞭毛藻」也好,或是「介形蟲」也罷,馬祖近年海域夜間發出螢光的頻率不算低;同時,在國人驚艷其特殊景象的背後,專家也提出危機之說,因此建議建設部門還是有必要委請相關研究單位作持續觀察調查,瞭解這個美麗真正的原因,永續地方海洋生態資源。
 在這幾天出現近來疑因渦鞭毛藻大量繁殖,夜間發出螢光,將沿岸海水染成藍色,經由國內媒體引述報導後,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周宏農說,福建閩江口排出大量廢水漂至馬祖沿海,才使渦鞭毛藻大量繁殖,建議政府與對岸合作解決廢水問題。這個說法,引起追逐光影奇特現象者關注。
 近年各島出現藍光迷人景致,因大家好奇及少見,各種名稱都取得很詩情畫意,有「藍眼淚」、「藍色啤酒海」、「星砂」等;之前說是「渦鞭毛藻」,後來又說是「介形蟲」,再加上這次報導說,除水質過度營養經過海水的擾動,激化發光系統,形成螢光現象;專家也提出危機之說,大量有機廢物排入海中,造成優氧化現象,使得藻類過度繁殖。所謂奇光異景,說不定是大海傷心啜泣的淚水,非所謂艷麗的藍色眼淚。
 「藍眼淚」的真正原因目前未有定案,建議相關部門可以投入研究,透過科學論證,找出「藍眼淚」的成因,減少民眾的疑問,增加觀光論述的賣點,如果是生態的警訊,也才可以藉以提早解決改善。
 東莒人過去很幸福說一句:「我家冰箱在海邊」,但卻一夕之間變色,不管說是因放流其他蛤苗,或是澳口波堤興建類似快乾的化學劑,或者是大陸漁船民不當手法,總之生態被破壞。地方已委請農委會水試相關調查及研究進行復育,並有恢復生機希望。「藍眼淚」是生態的原始美麗,還是生態的破壞警訊?相關單位應該要幫民眾找出答案。
 海面華麗的光影,不僅地區民眾關心,也吸引媒體的大幅報導,現階段我們建議要先做的是委請相關研究單位作持續觀察調查,除了補充「藍眼淚」的觀光論述,更重要的是維護地方海洋生態資源的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