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熬不過高山冰寒及待援時機,「馬祖英雄」李小石走了,但「馬祖之光」光環還是跟著他。從「喚山」到歸山,遺孀林青青悲傷淚水中,但聽聞他面容安詳,看不出任何痛苦,她說也是他生前遺願。在他走了之後,後人心願,以李小石生前登山壯舉紀錄影像,以及他留下字畫、物件等,我們建議相關包括社協、藝文等是否計畫性陳列,相信家屬也會樂見及配合,供後人觀賞及追念。
李小石登山紀錄,不但在台灣屬代表性人物,在國際登山界也具知名度,同時他本身具藝術天份,能畫能寫也能拍,他的登山著作描述,有氣勢、也有細膩,而且高山攝影也是佳作,這些都是難得的作品,值得珍藏。
李小石殉山消息發布,昨天維基百科同步更新資訊,註記在台灣登山界被稱為「登山怪傑」,並且每次登山都揹著媽祖神像而聞名;同時列舉書法家、畫家、攝影師、登山家。
他的多才多藝,多少來自遺傳,母親生前也是巧手,剪紙、紙花更是獨具特色,最難得在當年識字,著實難得。生長在津沙的李小石對這個故鄉都沒忘記,我們希望將來在他成長的家園,規劃類似小型紀念館,若能陳列他生前登山全記錄,或是登山物件,不要說登山客一窺究竟,連遊客也會慕名而去。
近年在社區再造運動熱潮下,街角式文化館是很受歡迎博物館,為一處讓觀眾探索而存在的場域。不僅為觀眾而存在,還要同時照顧觀眾自我建構知識的權利,以及在情緒和感官上的需求,換言之,觀眾除了嚴肅的參觀學習目的,還希望透過自我的探索,進一步獲得情感與需求的回饋,以滿足其探索之旅。
這幾年津沙在古厝改造,以及過去30年沒有太大破壞,成為遊團必到之處,也是背包族最愛,村境內山海、老房是一大特色,但是早期規劃類似村史館展示,很可惜欠缺系統整理。同時,地方聚落景點除了山海、石房,可以思考還有什麼可以提供遊客找尋參觀的特質與經驗脈絡。
在李小石走了之後,相信後人都會對他生前登山壯舉紀錄影像,以及他留下字畫、物件等關心注意,是屬珍貴並具紀念性價值,我們建議相關單位包括社協、藝文等是否可以從長計畫陳列或保留,我們也希望不要認為這都是公部門的事,也需要民間組織豐沛的量能,才能逐步達成,同時相信家屬會樂意配合,供後人觀賞及追念。李走了,物品在,而他的冒險精神與故事更將永遠流傳。
英雄李小石走了 馬祖下一步如何留住紀念
- 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