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統計,今年五月份台馬空中交通三條航線班機取消率高達四成四,有將近一半的班機因天候不佳無法順利起降,時值馬祖觀光旺季的開始,妥善率僅僅五成的空中交通,讓馬祖的觀光產業損失慘重。交通是觀光的命脈,不尋求改善與突破,馬祖將永無翻身之日。
馬祖空中交通改善自83年北竿機場開航以來,一直是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南北竿兩座機場不但沒有發揮一加一等於二的功能,反而成為耗費無形社會成本的罪魁禍首。馬祖機場受限於地形與場站設備,能見度及雲幕高限制,幾乎是全國各機場之冠,每年三到五月霧季之外,還有季風鋒面等都是影響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即使已完成左右定位儀的北竿機場仍受限很多,施工中的南竿機場左右定位儀將來也同樣有所限制,機場不做改善,靠導航設備突破障礙空間有限,推動機場擴建計畫才是治本之道。
去年馬祖地區觀光旅遊人口統計顯示突破十萬人次,以現有的馬祖海空交通運能而言,十萬人幾乎是無法突破的關卡,雖然統計指出空中交通總載客率約七成,海運交通約五成,表面上看來仍有成長的空間,但扣除天候海象的因素之後,海空交通運能幾近飽和狀態,要突破運能唯有改善空中交通一途。立榮新購的72人座飛機加入營運或許對提升運能有所幫助,但畢竟規模不大,更何況兩座機場的跑道長度不同,甚至成為立榮72人座飛機營運馬祖的障礙。
馬祖在轉型發展觀光之後,有越來越多的相關產業跟著起飛,旅館民宿、餐廳、海陸交通公司、農漁特產等行業都是鄉親生計,觀光客因為交通因素沒能順利來馬祖,都是相關產業的損失。以一個觀光客三天兩夜馬祖行團費約8300元計算,扣除來回機票約3900元,剩下的4400元都是消費在馬祖,若再加上遊客在馬祖的購物消費,至少每位遊客在馬祖消費可達5000元以上,若以今年五月取消的100架次七成載客率計算,觀光相關產業不包含機票損失就達1900萬元,足見交通穩定性對馬祖觀光業的影響有多大。
早期馬祖居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除了傳統的農漁產業外,最重要的是靠軍人消費,但如今國軍一再裁減兵力,以北竿及莒光為例,留存僅數百人的兵力將大幅縮減消費力, 許多產業面臨不得不轉型的命運。多年來中央對馬祖交通改善的牛步讓馬祖吃足了苦頭,經濟損失與社會成本的耗損更是難以估計,老天「霧」了馬祖,政策也「誤」了馬祖。
空中交通「霧」了馬祖
- 201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