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進港之後 是更多的問題與挑戰

  • 2013-06-26
 馬祖交通喜事多,但即使空運將大幅改善,海運仍是島嶼對外連結不可或缺的載具,同時隨著兩岸海上航線的需求,大型客郵輪穿插或是彎靠、直航馬祖航線也是未來必然趨勢,因此,包括寶瓶星號、臺閩之星等大船,要入港靠泊所需求的港埠設施,是現今要面對的問題,也是配合博弈產業發展必定的走向。
 馬祖的對外空中交通運量已達飽和狀態,以現有的機型航班與營運航空公司家數,想要再突破運量實非易事;馬祖機場要能在運量上有所突破,非得擴建機場不可,但以目前北竿機場擴建規劃的進度來看,計畫仍未獲行政院核定,即使今年可以順利核定,接下來的環評、設計到建造完成,5到8年時間少不了,就算是未來的博弈財團有意興建大型機場,建設速度可能快一些,預估至少也要5年左右,在機場建設未完成之前,短時間運量突破的希望只能寄託於海運。
 國內第一艘兩岸大型高速客貨輪「臺閩之星」,近萬噸級,全長134公尺,航速最高可達46節,平時載客航速為38至40節,可載運986名乘客,船身下體不同於一般的高速客貨輪的鋁合金,採用鋼質,安全性高,船艏、船尾皆有閘門,可載運車輛及貨物。前天到馬祖並於昨天開放參觀,也是麗星郵輪寶瓶星號後,又有大船來到馬祖,而且成功靠泊,雖然驚喜,但也出現一些意外與尷尬,突顯出福澳碼頭現行規格與設施均不足。
 隨著兩岸往返熱絡,未來一定能帶動兩岸客貨直航市場。業者看好兩岸海上市場,從海峽號、麗娜輪、中遠之星到現在剛來馬祖的臺閩之星,都希望透過舒適高速的海上交通工具,打造一條旅遊的便捷通道,也許市場尚不成熟,但後勢可讓業者陸續投入大筆的投資,對我們都是有利的。
 雖然大多數台灣來馬觀光旅遊的人喜歡以空運交通為首選,但郵輪業者從全球市場分析觀點,提出亞洲市場極具發展潛力之論點來看,未來觀光海運仍然是大有可為。不論是台灣與馬祖,或是馬祖與大陸之間,現階段能夠立即提升觀光人潮運量的只能靠海運,因此馬祖的港埠建設規劃期程要設法再提前,目前的105年計畫恐怕緩不濟急。
 不論是台灣與馬祖,或是馬祖與大陸之間,未來觀光海運是大有可為,因此地方積極推動解決港埠設施問題,且相較於興建大型機場要來的容易,而地方政府提出福澳港浚深為負9米的構想,順勢爭取交通部認同,希望在短時間內建構可以提供萬噸級船隻靠泊船席。而隨著兩岸之間的繼續發展,以及可能在馬祖實現的博弈產業等,有必要同步提升福澳港埠功能,也更顯得政府要有走在民眾之前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