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馬祖更安全:災難預防與管理

  • 2013-07-16
 受中颱蘇力影響,地區颳起8級風,海面上大浪洶湧,儘管陸續有零星災情傳出,但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由於地理位置關係,雖然颱風對我們影響不若台灣本島甚鉅,但隨著馬祖成為炙手可熱的明珠,應重視災害管理與風險的警惕及重視。
 面對危機四伏的海洋島嶼,馬祖不能只單面拚觀光、拚經濟,必須更有遠慮,培植危機控管專業人才,以因應不可預知的事變。具體的講,「危險」倘若未發生,便是「風險」;「危險」若發生,即成為「危機」。危機管理充其量是消極的回應與復原衝擊,但更前瞻性的,就在於有效控制風險發生的機率,使其在成為危機前就得以掌握,甚至消弭於無形。在災難治理觀點中,特別強調,危機的預防遠勝過於危機的處理。
 劉兆玄先生於1999年任行政院副院長時,兼任921行政院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在其「災區兩月」一文中提及:「沒有任何國家能真正隨時隨地準備好應付一場七點三級的地震;但是一個國家如果不幸遭受了七點三級的地震而不從中學到教訓,那將是比七點三級地震更大的災害」。逢災害發生時,公部門成立緊急應變中心、甚或是責成相關專案小組研謀方案等,均是被動因應的亡羊補牢措施,僅能做好災害控管;但倘若無法在教訓中吸取經驗,幅員面積不大、人口數而微,是馬祖人文上的優勢,縣府團隊應將危機預防與管理的蘊底大大植入鄉親心中。制度是人所訂定的,我們不能僅仰賴災難預防與減災計畫,必須從人文角度出發,更深入不定期針對全體鄉親進行危機的演練及再教育,透過軍民的協力參與,激發危機意識,使其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我們必須將災難防範工作向下紮根,應積極針對縣內中小學童編制相關教材,透過教育的社會化途徑,讓減災與防災種子深耕。
 馬祖同時擁有公部門、私部門、第三部門,以及軍事部門,軍民一家親,是我們獨有特色,也是人力資源上的優勢;如何將此般無窮的人力做最有效的運用,發揮綿密的協助精神,使風險降低、有效紓解危機衝突,將是馬祖公共治理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