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因環境關係,過去我們沒有太多金字塔頂端的人才,但是培育出中間人才眾多,也少見極端者,大家不論留鄉或是在臺工作都盡力把事情做好,努力打拚、適應力強,這也是馬祖人臉譜最佳寫照。不過,受外來衝擊影響,我們下一代會有變化,昨天提到臺灣孩子「感覺統合失調」有日趨嚴重的情形,今就此議題再作探討。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又長遠的,相信只要有您適時的陪伴與激勵,孩子們必能擁有一個健康、安全、快樂、優質的生活時光,每個孩子都將練就一身可以帶著走的能力,重新滿懷信心昂首闊步,亮麗出發。國中小及幼稚園小朋友的家長,更是要費心處理孩子生活與學習的問題,儘量利用時間陪伴子女,共同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增進親子感情。對於高中職及大專以上的大孩子,固然要尊重他們的興趣與志向,尤其自主安排參加社團活動、課輔、遊學、服務、登山旅遊或工讀的活動,惟仍需了解孩子的規劃與動向。
前述「感覺統合」失調是一個熱門話題,在許多地方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諮詢與服務。那麼感覺統合是什麼呢?正常的大腦可以對外界環境的各種訊息及感覺,加以處理、整合、解釋,這一連串的過程稱為感覺統合,目的就是讓我們可以針對周遭環境保持感覺的分辨性,不至於所想的跟你所做的走兩條路。
感覺統合異常症是難以在多方面保持穩定的表現。在升學第一或是子女對外接觸少,可能讀書都是名列前茅,但是出了社會,做事卻是最後一名,換句話說,也就是做事不會變通,只會讀書,以及人際接觸少,在生活互動上,甚至接觸異性上都會產生格格不入。
根據地方老師教學發現,在馬祖環境改變後,已有孩子開始出現這種症狀,感覺統合失調越小治療越好,等到長大效果越差;固然在課業上看不出異狀,平常生活也沒太大異狀,但是與人互動,對方就會覺得差異,而出了社會更是問題嚴重性。這種症狀在小時候沒有治療,長大後處理事情作法,跟自己所想的會出現分離,也就是從小分辨性弱。
安排孩子與家人、朋友、大自然密切接觸,讓孩子感受人際、大自然的美好,孩子的心情得到了調節,視野也會更加開闊。此外,也可以鼓勵適齡青少年參加一些適度的社會活動或公益勞動,使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鍛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同時培養其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良好品格。
馬祖環境改變 關心子女「感覺統合」發展(下)
- 201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