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需求與老屋保存的兩難

  • 2013-07-27
 近年馬祖人口逐漸回流,因此隨之產生住屋的需求,馬祖各村莊的新房子如軍備競賽一樣奪地爭高,馬祖傳統老屋、老街正面臨近百年來最大的危機,每年都有幾棟老屋被剷平,在聚落中消失。而倖存的老屋,儘管可能有公部門的補助,但卻也發生為求居家空間的便利,而產生失去原味的修繕,讓關心老屋保存的民眾憂心忡忡。
 馬祖歷史老屋、老街難以保存,過去最大的問題「火災」,一整條老街,可能因一把惡火而遭焚毀;而現在馬祖老屋、老街難以保存其主要原因,則是馬祖欠缺整體住宅政策,在人口回流以及年輕家庭對空間的需求增大的情況下,老屋已經無法滿足一般民眾住的需求,而馬祖合法建地又極其稀有,要蓋合法的房子,民眾只好把老屋拆掉,以滿足家人住的需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可以參考新加坡為保存街區的作法,新加坡於1960年成立「建屋發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除了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標外,也將擴張的人口移至新蓋組屋之中,而使得新加坡的老建築能夠保存下來,如牛車水區、小印度區、阿拉伯區、克拉克碼頭區等。同時新加坡政府更於1971年訂定建築保護法,進行傳統街區建築的保護工作,1989年制訂保存計畫。將歷史建築分為四種保存區域:歷史街區、歷史住宅區、二次殖民區、平房區,分別訂出各自區域建築的保存策略與修復工作。
 由於馬祖欠缺類似新加坡的住宅政策,並且受限於不合現況的都市計畫,使得民眾想蓋卻沒地蓋,有地卻不合法,民眾在空間需求與老屋保存的兩難之中,很多人選擇打掉老屋以獲得空間需求,如果未來馬祖仍缺乏整體住宅政策,則老屋被打掉的畫面將接續在我們眼前上演。
 另外,針對保存下來的老屋,特別是有公部門補助修繕,應該要保留歷史原貌,如果在傳統聚落保存區修繕後會「失真」,寧可不要修繕。備受國際推崇的1964《威尼斯憲章》強調,復原不可以是臆測,一定要有充分的根據或文獻。但現在我們看到很多馬祖的老建築,為求空間使用的方便,經過修復之後反而失真,外觀變成傳統與現代的混血兒,這是馬祖老屋保存的另一個危機。
 要先有老街,才可談老街保存,也才有可能把老街做為景觀資源進行觀光行銷,老街消失後,再去談保存,幾乎沒有意義。保存老屋、老街,公部門扮演重要的角色,公部門應以整體角度來做宏觀思考,引導民眾的住宅需求,在空間需求與老屋保存之間找出解決方案,為馬祖留下歷史的空間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