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產業轉型的另一塊拼圖:擘劃綠海策略

  • 2013-07-29
 慢活與舒活,是馬祖推動觀光行銷的重要賣點之一,更為許多旅人夢寐以求的體驗。面對島嶼轉型,我們除用心開發觀光名勝、改善交通來往、營造特色旅店外,在綠色環保意識抬頭下,更不能忽視食物的健康與品質,引入「無毒農業」概念,拼湊起馬祖樂活的圖騰。
 隨著先前三聚氫氨事件,乃至近日的食品問題層出不窮,科技進步引發的憂慮,促使人們開始尋找那單純質樸的無毒環境生活。無毒農業,泛指生產無化學藥劑殘留之農漁畜產業,除了遵照現有的有機規範之外,更強化了生產管理及抽檢驗證的程序。更具體的講,農耕過程中禁止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及殺蟲劑,必須使用未受污染的有機肥,並使用天然簡單方法來防治病蟲害等,確保作物是健康無害。
 相較於台灣本島的城市喧囂與塵土飛揚,馬祖所擁有的是好山、好水、好空氣,在農作的耕耘上得以用最不受污染與化學危害方式施肥,係屬於我們特有的「綠色資本」,更為標榜乾淨、天然的保證。面對這項利基,公部門除了消極的獎勵使用無毒栽培的農民,更應積極列為施政主軸,甚或成立農產相關部門,責成農產發展無毒小組,親赴四鄉五島進行宣傳,輔導產業運作方式轉型,走出我們農業特色,並設立相關整合行銷網站,協助農民將產物銷售至外地,而不是僅賴內銷。
 以推廣無毒農業最成功的花蓮縣政府為例,自2004年無毒農業展開行銷推廣後,在大眾擁護養生與純淨的信念下,每月營業額是45度角倍數上揚,累積產值更高達14億元以上,獲益相當可觀。
 植栽無毒農業,儘管運營成本會略為上揚,但這般耕種方式,除了強化農民與消費者身心健康,也喚醒我們對土地正義與土地倫理的重視,深化永續發展的思惟;更至為重要的觀念,在於所培植的標的不僅僅是「食物」,更是在種「心」,用愛心、耐心方式將心比心,把健康和單純的滿足感帶給大家,做為社會的「食醫」。
 我們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歷史瑰寶,得能如同珍珠般在海中閃閃發亮,開創「藍色經濟」,倘能再兼具樂活環保概念,將單純簡樸帶入民間,必能創造「綠色動力」;在如此「藍天」與「綠地」的輝映下,馬祖很快將吸引更多目光,締造不凡「吸睛」與「吸金」驚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