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屬於一體的,就會共同成長

  • 2013-08-01
 在1949年之後,一水之隔的馬祖、福州,因政治原因而被隔絕,禁止往來長達約五十年。而後隨著兩岸關係轉變,小三通「兩馬先行」的突破性作法,打開了兩岸新的局面,在兩岸發展中扮演關鍵重要的角色。
 1992年中國大陸福建省提出「兩門對開,兩馬先行」的「小三通」構想,希望透過馬祖-馬尾航線的開通,突破兩岸關係的停滯僵局,2000年我國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離島建設條例》,為兩岸小三通提供法源基礎,並在2001年正式進行試辦小三通。
 馬祖在開放小三通後,與大陸的往來快速增長,從2002年開始的4502人次,而後持續每年以一萬多人次的增加,在2009年達到最高峰的90882人次,但在2008年兩岸開放大三通後,受限於馬祖沒有穩定的空中交通,使得馬祖的小三通人數急速萎縮,2011年遽降至39559人次,2012年也僅有35781人次,去年12月甚至只有900多人,馬祖航運業者慘賠苦撐,近日更甚至曾宣布8月11日起暫停小三通航班。
 小三通在試辦十餘年後,馬祖、馬尾的「兩馬先行」,已幾乎要變成「兩馬先停」,這實在是令人難堪的局面,也是兩馬互動、兩岸交流的一個警訊。兩馬小三通是習近平任福建省省長時所促成,因此兩馬小三通不但不應該在此時斷航,反而應該在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時擴大增長,以符兩岸兩馬人民的期待。
 客源是航線的心臟,兩馬航線的最大問題即在於沒有客源。馬祖與台灣地理距離雖然相隔遙遠,但目前台馬空中交通一天可開十一班次,班班幾乎客滿,而連要花費8個小時的臺馬輪,每天最少都有一、兩百人搭乘。反觀與大陸一水之隔、近在咫尺的馬祖兩岸航線,卻沒有客源,連馬祖-台灣十分之一的客源都不到,這有道理嗎?這其中一定有些問題。
 雖然大三通之後,兩岸已進入直接交流階段,小三通做為中轉樞紐的地位大幅降低,但從政治面、社會面、經濟面來看,兩馬航線都具有指標性意義,絕不能中斷,一定要找出兩馬航線目前的問題所在,並加以解決。為了解決馬祖小三通斷航危機,在消極方面,福澳港現行收費依噸數計算,小三通船隻每小時僅330元左右,對岸卻是每趟約1萬1千元,不盡對等合理,建議對岸口岸可減免碼頭靠泊費用;在積極方面,兩岸航線並非國際航線,「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依憲法而論,並非兩個國家,應視為「國內特殊航線」,政府可給予適當補貼,扶植業者的航運競爭力;在短期方面,建議雙方降低辦證門檻,減少行政障礙,擴大交流廣度與深度;在長期方面,建議建立實驗性質區域共同治理機制,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共同促進兩馬共生共榮。
 在柏林牆倒塌兩德統一後,前西德總理勃蘭特說過一句名言,「本來屬於一體的,就會共同成長」,兩馬地理相近、文化相似,本為一體,但過去因政治與戰爭因素而被切割,所幸後來透過小三通模式而重新接合,但目前兩馬航線的停滯倒退,卻讓部分人士開始對兩岸兩馬是否共為一體產生困惑與憂心。找出兩馬航線衰退的原因與解決方案,讓原本同屬一體的兩馬小三通共同成長,是兩岸政治菁英共同的責任。期望透過大陸台灣的攜手努力,中央地方的通力合作,讓深具特殊意義的兩馬航線重新出發,為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再走出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