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在台就學 該關切做人處事態度 

  • 2013-08-06
 馬祖環境有別於臺灣,雖然教育資源部分欠缺,但同儕及人際親友互動較頻繁,不像臺灣孩子多是家裡、學校、補習班制式生活模式,與外部接觸反而不多,或許可以考上頂尖名校,但出了社會後待人接物、處事卻不是頂端,甚至不及格,這才是家庭最大隱憂。我們建議地方家長,固然升學重要,但培養子女健全身心更重要。
 父母親一生最大成就在於子女,而塑造、決定子女態度、性向、行為及處理事情能力,主要在於家庭身教及人際互動,從中找出孩子的特質與潛能去成就,不見得非唸好學校。
 現代科技變動快速,馬祖孩子愛玩電動、手機,暑假期間也是晚睡晚起,跟臺灣孩子一樣,這是一個現象,其實,這也是一個「過程」,孩子和父母都在學習適應一個過程。孩子學習如何過他自己的生活,父母學習如何接受孩子已經長大了的事實。這過程有點苦甚至會有內心衝突,但每個人都要經過。
 馬祖子女最大的可能問題在於到臺升學後,父母親不在身邊,無法給予關心與協助;以大學來說,自由度高,地方學子曠課的例子很多,也造成不少家長困擾。平情而論,都去怪罪子女,也未見公平;固然父母親在家鄉工作、就業而無法分身,但是父母本身沒有陪伴也是原因。
 時代改變,現代孩子思維跟過去不同,做家長不能拿自己過去與現代相比,關鍵在於你關心了多少,不是偶而想起打個電話算是關心,在於大學四年,你的行動付出了多少?相處時間花了多少?所以,最基本也是在於完成大學學業,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懂得做人處事,方能成家立業。
 我們常聽人家說,馬祖孩子不輸給人家,這也是事實,雖然頂尖不多,但是在步入社會職場,工作能力、態度都沒有太大問題,我們認為家長應該去關心孩子的態度要更多。個人生命中持久不變的態度,無論在什麼情境下,這種都會決定它的反應模式。
 現代社會新鮮人就業,除非你在非常專業領域,並具獨立自主性,否則在群體之中,更需要的是與人相處,以及處理事情的多元、變通、反應能力,而不是會讀書、會考試的高手,或是只知道自己利益,而不願吃一點虧的自我中心,這樣的工作態度及思維,在民間企業絕對無法生存。
 馬祖孩子在海島長大,地方雖小,但與人際之間互動反而更多,無形中學會了群體生活、融入,以及待人接物的禮節;同時,傳統刻苦耐勞精神仍然留傳在下一代身上,當踏入職場,很快進入狀況;因此現階段家長要注意的是子女的心態,非名校、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