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身邊的外傭朋友們多一點關懷

  • 2013-08-14
 自開放外傭、外籍婚姻及移民之後,「新移民」已成為台灣相當重要的族群;馬祖近年新移民人口也是快速成長,不論是嫁到馬祖還是來這裡工作,新移民們來到異鄉,必須面對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家庭關係等問題,如何用實際行動予以更多關懷與包容,協助其適應新生活,建構美好家庭生活,是社會各界必須共同關注的課題。
 近日有則新聞報導很耐人尋味,就是有某位教授對於許多外籍朋友在台北車站內群聚感到不安,甚至歧視;其實因為今年7月9日到8月8日是回教穆斯林的齋戒月,之後10天更是相當於「過年」,因為人在異鄉,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在該處群聚慶祝;而馬祖外傭篤信伊斯蘭教的也不少,當大家忙著慶祝父親節、享受美味大餐的同時,許多在家中辛勤工作、打理家務、細心照顧著行動不便的家人的外傭們,卻是不能吃也不能喝。
 齋戒月是伊斯蘭教傳統習俗,於每年回曆的9月份起算1個月,信徒們在齋戒月期間,必須忍著一切慾念,直到日落後、日出前。每年都會有固定的時間規定,例如今年是凌晨4點前、晚上6點後,而到外地工作的這群外傭們,在這段不吃不喝的時間,卻仍須替我們進廚房處理食物,不能有怨言,只能默默的付出、工作。
 這樣的場景,讓我們反思大家總是說要「設身處地」替他人想,但捫心自問,當家中多了另一位非台籍的成員時,有沒有試著去了解他或她在家鄉的風俗習慣,面對這些外籍勞工時,是否有真正設身處地替他們著想過? 近期由於正值他們的「過年」,偶有微型聚會,可體諒他們最近較頻繁的集會行動,想想他們悉心照顧著我們家裡行動不便成員的時間、想想他們含辛茹苦的付出,在這離家鄉甚遠的日子裡,他們也是需要鄉情的慰藉。
 所謂多元化社會,不論是外勞或是新移民,對經濟、社會發展都有不可抹殺的貢獻。新移民最大困境是難以融入新的社會,這又與她們處境往往受社會排斥,如不對稱的婚姻關係、社會接納程度低、社會支持網絡薄弱,以及生活適應困難等有關。要保障新移民人權,要透過移民政策與相關措施的執行,同時落實輔導新移民學習中心業務,也應向外推展文化融合,讓國人認識新移民,培養多元文化素養及建立世界觀,以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為原有文化注入活力、新血。
 正值伊斯蘭教齋戒月及過年期間,請鄉親設身處地為外籍朋友想想,過年期間仍要在外地工作、奔波,沒辦法像我們一樣幸福回家團聚吃團圓飯,讓我們多付出一點體諒、多給予一些讚美與鼓勵,發揮馬祖人最著名的熱情,在這小小的馬祖裡,展現大大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