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馬祖淡菜售量大增,但伴隨而來的卻是層出不窮的買賣糾紛,這次更是鬧上台灣媒體,綜觀整起事件根本是誤會一場,對地區淡菜業者而言,更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台斤與馬斤在重量認知上的不同所產生的買賣糾紛,怎能把錯算在業者身上,杜絕類似爭議,地區的淡菜業者最好能在販售商品時「說清楚、講明白」 ,而在度量衡標準上以公斤計算比較沒有爭議。
淡菜宅配的量與日俱增,而最常見的買賣糾紛就是重量問題,造成這個爭議的原因是台斤與馬斤的不同,馬斤指的是市斤約500克,而台斤則是600克計算,馬祖業者在接受訂單時沒能把馬斤與台斤的重量向消費者說明白,自然會產生糾紛。由於台馬兩地對所謂的「斤」 有不同的算法,這等於是度量衡上的「一國兩制」,若不能加以「統一」,未來類似的糾紛會一再上演,對馬祖的商業形象更有嚴重的打擊。
中國歷史上最早一次大規模的度量衡統一,發生於秦始皇時商鞅變法,這個改變被視為一件重要歷史沿革,足見度量衡標準對國家或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目前世界各地除亞洲少數國家或地區民間仍沿用一斤600克的制度外,大多以公斤為度量衡依循準標,而台灣地區除了傳統市場在使用台斤之外,在超市大賣場也多以公斤或公克計算,任何大宗物品的進出口也都以公斤計算,所以公斤才是世界的標準,有沒有必要配合台灣傳統市場改成台斤制,值得商榷。
另一項常見的淡菜海產買賣糾紛就是斤兩短缺的問題,馬祖淡菜是當天清洗新鮮宅配,在運送的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出現脫水現象,這是正常情況,就好像在台灣市場買菜,很多產品都是從水中撈起的,拿到家裡放一段時間就會脫水一樣,從馬祖到台灣宅配運送至少需要將近一天時間甚至更久,海鮮脫水屬正常現象,但這個問題也同樣要在接受訂單時向消費者說明白,比較能杜絕買賣糾紛。
馬祖淡菜宅配出現重量與脫水的爭議,消費者力爭權益是可以理解,但這次的事件對馬祖業者而言商譽受損是事實,但若要把罪怪在業者頭上那可是要喊冤了。所有的糾紛與爭議其實是沒有在交易時說明白造成,若事前講清楚,大多數消費者是可以接受的;許多觀光客在馬祖買東西也會碰到同樣情況,但經過說明之後消費者多能理解。因此,這次引起風波的淡菜事件政府有關部門要在最短時間向台灣媒體說明,避免事件擴大影響馬祖形象,如果真要說有錯,那也是錯在業者在交易時沒有向消費者做詳細的說明,而馬祖的業者更非部份台灣媒體所稱的奸商。
淡菜買賣糾紛 誤會一場
- 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