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公民新聞 每一位縣民都是記者

  • 2013-08-31
 過去要辦一份報紙,除了得到政府的核准同意,還需要雇用一組人編輯排版、檢字印刷,製作新聞是很高的門檻。但在網路社會,媒體門檻幾乎消失,每一位公民都可利用網路來發表個人看法,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與公民記者正在改變傳統媒體的生態。
 馬祖的公民社會,不能只有政府官員與媒體精英的聲音,還需要有民眾的參與與批判,縣民除了被動地觀看新聞外,也應該可以主動發表屬於自己觀點的新聞,建構馬祖成為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
 本報「馬上處理」可說是公民新聞的一種形式,馬祖公民主動發現政府看不到的問題,提出不同觀點的政策批判,有時對於縣府的缺失比專業記者還敏銳、看到的問題比專業記者還深入,在網路時代,每一位縣民幾乎都是一位記者,在網路平台上共同監督政府,守護馬祖。
 目前公民新聞日益被傳統媒體所重視,包括CNN等主流媒體都有公民記者的參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調查顯示,1994到2001年美國有約五分一的報社進行過公共新聞計畫。馬祖地方小,人際互動密切,公民擁有主動新聞發言權,已是不可抵擋趨勢,任何組織性的謊言與欺詐,在小小的馬祖很容易就會被戳破,禁不起公民的檢驗。
 進一步來說,新聞不可能絕對客觀,從題目選擇、材料蒐集、過程描述等,都是主觀的選擇過程。公民新聞的出現無法幫助傳統媒體絕對客觀,但是可以提供不一樣的觀點,讓多元價值共存。在民主社會中,多元主觀比絕對客觀更為重要,公民新聞的出現,匯合了主流與非主流的論述,馬祖在戰地政務解除後,已經沒有權威控制,公眾資訊更難以控制封鎖,公民新聞讓不同的觀點彼此激動檢驗,讓馬祖的民主發展更為健全。
 另外,一個政府對於公民新聞的回應,也是其團隊效率良窳的指標。在公民新聞中,人民的眼睛所及,就是新聞的延伸,如果公民提出的問題,政府視而不見,縣民很快就會在一些小事中,累積對於政府的負面評價,因此縣府不可忽視公民新聞的力量,應該要加以重視,儘速解決民眾所反映的問題。
 公民新聞是公民社會參與的一種展現,Bowman與Willis稱為「參與式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參與是民主的基礎之一,在網路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發聲,面對公民記者時代的來臨,公部門應做好準備,對於公民提出的公共議題,適當地進行回應,期望透過公民的實踐,讓馬祖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