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祖加快腳步建設,大小工程不斷,但是放眼各村落街道,違建、鐵皮屋、貨櫃屋等林立的景觀,近年來卻是有增無減,這對於努力形塑海上桃花源、觀光立縣的馬祖而言,街頭巷尾景觀卻愈來愈醜的現象,無非是一打擊。因此,如何讓大家要體認到維護環境的美麗當作是自己的事,進而呈現出簡潔、整齊的島嶼景觀,還有賴公部門與民間一起努力。
在先進國家,任何建築物的興建與社區規劃,政府都有美學審查的步驟,包括建築與四周環境的協調性。馬祖早年社會資本不足,建築物都因陋就簡,能遮風避雨即可,但是基本上還維持著簡樸一致的面貌,雖不好看,但是也不致於太醜。反而是在經濟起飛後,大家有錢了,爭相加建加蓋,但是卻忽略整體環境的設計與美感,集體造就出粗糙紊亂的居住環境景觀。
平心而論,生活中缺乏美感的公共設施比比皆是,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政府缺乏完整規劃、不重視景觀。尤其馬祖發展初期,由於物質生活匱乏,一切因陋就簡,不論是建設或生活環境,因著重功能性,而缺乏美感;直到生活物質水準改善,民眾對自己的生活美感提升,政府也開始有餘力注重景觀,但對維護整體環境的美感,進步還是不夠,仍舊是非常容易見到破壞美感且缺乏公德心的行為,有民眾又將此歸咎公權力不彰。
公部門固然可藉由公權力管理影響觀瞻的問題,不過,囿於經費、人力而著力有限,而破壞景觀的行為,民眾也要負相當的責任,如選舉旗幟借選舉之名亂插、為了營利而設貨櫃屋或檳榔攤,甚至將自家加蓋違建視為理所當然,導致景觀毒瘤擴散。街頭景觀醜陋,很大部分是民眾缺乏自覺所產生,也讓個人的自私影響到景觀美感,進而破壞公眾生活與整體形象。
改造居住景觀的背後,如何凝聚居民對環境的關懷及永續空間的意識,才是計畫推動的最終目標。目前民眾教育水準提高,未來應該加強美學教育,提升民眾與公務員的美學素養,並扭轉觀念,注重實用與美學並重,從民眾到政府公部門都進行生活美學改造,整合公部門和民間共同參與的美麗力量,相信街頭醜景觀會慢慢減少,進而讓城鄉面貌改頭換面,愈來愈美麗。
社論/打造宜居島嶼 街頭景觀不能醜陋
- 201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