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重視背後的鏡子:與審計單位跳探戈

  • 2013-09-16
 管理界有句名言,「沒有衡量,就沒有管理。」1980年代以降,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引進,迅速成為各國政府改造的典範,透過企業精神的引進來改造公部門,使得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成為治理當局不可忽視的施政工具。而扮演財政事後把關角色的審計單位,也從傳統合規性、遵循性審計,轉為重視效能與執行的績效性審計。
 日前基隆市審計室主任林汝玲於縣議會第5屆第8次臨時大會報告中,指出連江縣政府各機關財務收支,在自籌財源比率、經費使用執行率、觀光交通規劃執行度、酒廠內控機制等面向,核有尚需研議改善之處。審計室的說明,如同背後的鏡子,以旁觀者立場給予公部門提示,點出可資進一步研謀方向,無疑是在迷霧中點一盞明燈。
 審計單位和主計單位都是追求內部控制的允當與效能,為政府財政把關。審計人員往往易被認為是在「找麻煩」、「麻煩製造者」,乃與之為敵;然在新政府運動潮流下,審計部門已非過往高高在上,仍需受公眾外部監督與課責,特別是審計內部人員的績效考核指標之一即為「顧客服務」,尚需重視被審核機關的滿意度與感受,以達成有效溝通,不再是單一面向的互動,方能實踐優質審計服務,創造最大審計價值。
 藉由這次審計室的報告,縣府團隊應積極予以重視,並將「效率」及「效能」的績效概念引入治理團隊。在過往戰地政務時期的會計作業多著重於「合法性」,然當今在績效管理大纛下,主計單位與研考單位不再能單純的只列管帳面上的數字,僅重視收支平衡與合規,更必須進一步設立出相關的關鍵績效指標,衡量每一項的施政作為,是否達到最大經濟效益,發揮對人民正面影響。
 揆諸2013幸福城市「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名列前茅之地方首長共同的特色,即在於善用創新元素,重視施政效能感,強化人民幸福認同度。像是台東縣運用創意策略帶動經濟的活水;嘉義市重視教育文化,並積極招商;新竹市強化各局處的聯繫功能,整合社福、教育與就業等資源等,廣受鄉親認同與滿意。如何讓百姓的微笑指數上升,傾聽在地需求,讓施政更有感,是縣府團隊不可避免的課題。
 公部門應轉換思維,用正面與開放的心情與審計單位打交道,積極與之商議討論,並把握所提點的意見,列為日後施政參考依據,讓治理工程更具正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