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在辦活動必須結合觀光訴求,這個理念及方向是值得肯定,我們在嘗試及摸索之後,此時也是轉身檢視的時候到了,我們希望明年起,相關部門針對在地較大型傳統活動,若是欠缺旅遊效益或是在地參與意願都不高,而是行禮如儀(預算編列必須執行等)可以思考停辦、整併或縮小範圍改成純在地習俗活動,反而會獲得鄉親掌聲。
本報今年在旅遊旺季尾聲,曾論述「燒錢的活動不要再辦」,不是否定辦活動的辛勞付出及宗旨精神,而是就成效及問題提出反映,希望我們活動要避免流於形式化,大家一起能為在地活動燃起新火花。
經驗是要靠累積,近年地方大型活動在逐年持續推動辦理,有諸多成功版本,今年淡菜節就是非常成功,也值得鼓勵。初期我們從在地型園遊會免費食用,到淡菜節創意料理,邀請台灣料理大師到馬祖示範,再到台灣發表等策略運用,以及宅配等訂購,打紅了馬祖就是淡菜的代名詞。
淡菜在北竿打紅,也連帶帶動北竿牽罟、搖櫓活動,我們也相信這種具體驗性、親水性的活動,再逐年推動,也會變成一個旅遊品牌。換句話說,觀光沒有引物,活動還是招不來旅遊腳步。
活動要創意,要行銷,不容諱言地方近年連續辦理較大型活動也不少在疲乏之後,可苦了工作人員,除了到處找人拜託組隊參與,不要說寄望台灣遊客,更擔心連在地參加人都少,同時又要忙著籌備;平情而論,對他們勞力、心力付出,致上最高敬意;不過,此時要思考疲累的轉身,因為欠缺新的元素,不會自動起化學變化,遊客不會自動登島或入村。
我們提供建議可以思考整併、或停辦,或縮小範圍改成純在地習俗活動,一則可整合更多資源,讓效益最大化,二來工作部門心頭壓力可以解放,有更多時間重新思考新的方向,三是縮小成純在地習俗活動,因為有的傳統活動名稱,遊客都看不懂,因此必須回歸本地,只需要在地鄉親認同參與就可,花小錢,也賺到鄉土感情。
我們希望從明年開始,重新檢視可以歸納為馬祖品牌形塑的觀光活動,台灣海洋音樂祭、客家桐花祭、童玩節、花火節等等,固是經多年延續性與常態性的舉辦,已打出一定的知名度,相信也是經過檢視、篩選後集中火力開打,打行銷、打創意。馬祖也需要活動做個總體檢,落實可長、可久、可大活動。
社論/馬祖活動需要做個總體檢
- 201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