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服務創新 百姓揪感心

  • 2013-10-01
 凱因斯嘗言,「發明新觀念不難,難在無法從舊有觀念中跳脫」。在飛軒電逝的社會,服務供給僅是政府基本功能,不再成為自豪宣揚的政績;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從當代社會中,創造出為人驚艷與感動的公共服務,用創新的思維,顛覆傳統管制的窠臼限制。
 地理同為偏遠區域的台東縣,南北兩端相隔176公里的海岸線,鄉親洽公往返耗時甚鉅。自2005年成立縣民服務中心,推動單一窗口服務,一處收件全程服務,免除民眾奔波之苦,頗受好評。迄2011年,更將縣內的15間戶政事務所附加縣民服務的業務,增加單一窗口的新據點,讓鄉親可就近洽公,更縮短與民眾的距離;此項創新的服務自開辦到今年七月止,共辦理18萬3千件服務,為百姓省下260萬元的交通費,尤其是綠島、蘭嶼的鄉親,節省廣大往返經費與時間。
 同屬人口老化嚴重的嘉義縣,有鑑於長輩出門就醫的行動不便,遂有「老人家無法到大醫院,那為何我們不把醫師、醫院設備帶去服務他們?」的發想,推出「行動醫療」政策,於2003年12月成立「行動醫療車隊」,號召各界醫療資源,下鄉深入村里為鄉親進行X光、心電圖、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等醫療保健或檢查服務,讓就醫不再是苦差事。截至去年底止,行動醫療發現了499個確診罹癌案例,發現大腸癌、口腔癌等癌前病變者多達四千餘人,為人民健康有效把關。
 馬祖環境雖不若本島,有著嚴峻的地理挑戰,公部門不但不應妄自菲薄,反倒應積極注入創新的DNA,讓服務從滿意到新意。交通與觀光,或許是縣政領航者重要的航路,但更具體細微的,可多將焦點置於與民生攸關的議題,思考如何讓四鄉五島第一線與民眾接觸的鄉公所、戶政事務所、衛生所、村辦公處、村幹事、社區發展協會、社區關懷據點等發揮創新服務的功能,乃至於和民意機關、軍方、各級學校等單位結合,運用現行既有資源,創造出服務的蛻變與成長,讓百姓不只是有「幸福」、「滿意」,甚而締造出「感動」。
 更甚者,為建立起創新的島嶼,治理當局應在預算規劃時,應研謀較佳的器材與設備予以第一線基層服務人員,使服務能澈底發揮對人民正面影響,不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能勇於褪下戰地政務的外衣,換上大破大立創新襯衫,挹注變革扭轉的觀念文化,才能勝出令人感動貼心的公共服務;創新,從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