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颱菲特只是輕掠馬祖,各澳口及低窪地區卻飽受肆虐,碼頭泡水、道路積沙、據點受創,為何早年都不曾發生的狀況在近年卻成為常態,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已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真相,馬祖四面環海,七成以上的村莊位在澳口,因應未來風災規模日益增強,以及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頻傳,保護村莊澳口的海堤、擋牆的措施已是勢之所趨,村莊海岸設置堤防在馬祖應屬必要之惡,地方政府應說服中央共同來面對真相、解決問題。
台灣本島因早年大量的海港建設讓海岸嚴重水泥化,以致環保人士要求停止所有的海岸建設,行政院因此有永續海岸發展方案限制各地方的海岸建設,而馬祖就在這個方案的限制之下,很多建設無法推動。馬祖與台灣地理特性與環境均不同,中央的法令不見得在馬祖適用,如不能因地制宜改變中央的態度,未來地方要發展、要建設都會卡在法令層面。
不是颱風才讓問題浮現,幾乎每次碰到大潮的風災都讓四鄉五島的碼頭泡水,表示我們的碼頭已經不夠高了,日後隨著海平面持續上升,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各澳口的近岸堤防每逢颱風就要接受考驗,又大多數的澳口呈喇叭狀,地形更助長了浪高,因此離岸堤或許才是符合馬祖地形特性的規劃,把大浪在澳口外直接消能阻擋,原有的澳口就可以免受水泥化的影響,諸如南竿的仁愛、津沙、復興、北竿的塘岐等澳口均是如此的地形,在岸邊設牆不如在離岸設堤,南竿介壽村澳口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不管是堤、是牆或是現有碼頭、防波堤加高,均屬海事工程,所需經費相對於岸上設施是龐大的,但這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地方政府應將四鄉五島各村、各澳口所面臨的問題做完整的統籌,明確的納入綜合發展計畫之中,逐年爭取中央編列經費才有機會落實。整體的海岸計畫要變成政策,特別是離岸堤的概念,應找專家來評估其可行性,基於長遠發展永續生存的立場,只要是對的政策與規劃,再大的經費也要設法落實。
馬祖地小島散四面環海,觀光立縣絕不能與海隔離,但海洋對馬祖既是資源又是威脅,海岸建設的規劃尤其重要,所有的建設發展都應建立在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前提下。大自然的力量無限,但人類的智慧無窮,過去數十年馬祖投入的建設經費之中冤枉錢也不少,以後不能再重蹈覆轍,行政院的永續海岸發展方案在馬祖應該更是建設而不是限制。
社論/評估調整馬祖的海岸發展策略
- 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