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誠「食」:建構飲食無憂島

  • 2013-11-04
 一連串的飲食安全漏洞,使國人對於食材與健康維護管理日益重視,成為炙手的治理議題。鑒於食品安全重視,並打擊非法黑心業者,「檢舉違反食品衛生案件獎勵辦法」規定,地方衛生單位得依罰金或罰鍰額度5%,核發獎金給檢舉人,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加碼提高至30-40%,以示正視。連江縣政府亦於103年度預算中編列18,000元為獎勵基金。
 設置黑心食品檢舉獎勵金固然能誘發鄉親踴躍舉發不法,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充其量僅為消極性的政策工具,治標卻未能治本,安全治理失靈與失效情形仍存在,防範效能容有受限,應更進一步從「資訊公開」、「查核執行」、「社會教育」等面向努力。
 訊息的透明化是政策最佳防腐劑,公開於世能受更多的百姓監督與市場的汰劣,降低不肖業者動手腳空間。我們除呼籲縣內相關製造廠及販售業者,主動檢視自家產品是否依規定詳實標示,並公開徵信,縣府團隊或可參考高雄市與桃園縣跨部門組成的「食品安全聯合稽查及取締小組」,責成相關成員組成督察單位,針對縣內餐飲食品廠商與業者不定期抽查檢測,並將其抽測篩檢結果詳細公開於網頁,對於待改進業者之缺失予以指陳,不容黑影死角之處。
 公部門對外抽查之際肩負著鄉親食品安全重要把關託付,應澈底落實,不容有馬虎空間。在人力有限的情形下,查測固然耗時費力,公開檢驗結果也可能會得罪商家,但扮演公共利益的執行者,應為民眾健康而全力以赴。
 治理團隊更應積極對於鄉親食品安全知識予以灌授,融為日常生活知識,於選購食品能認清品名、廠商資訊、成分、添加物、營養成分等標示,以及包裝是否完整,才能在消費之際有初步防範把關。馬祖或因地理關係,鄉親於食品安全知識獲得上可能有限制不足之處,地區相關單位除對於縣內食品廠商業者進行宣導與協助配合外,應善用各種宣傳管道進行百姓社會再教育,指導正確食品觀念與選購常識,降低健康風險與心理恐慌。另外,教育部門也應在各級學校課程中,利用機會教育,於校園課堂上進行教導,並將訊息與家人分享,從根紮起。
 近日食品安全闕漏雖引發不小漣漪,但也藉這個機會,給我們檢視反省的空間,進行衛生政策的總體檢。期待、也期盼,馬祖的業者與鄉親能聯手共同為食品工程盡一份心力,讓這海洋島嶼成為無毒安全的代言人,使外界給予我們「食」在有夠讚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