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培養健康的飲食觀

  • 2013-11-24
 近年來國內發生多起影響範圍廣泛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塑化劑、毒澱粉、麵包、食米,及近來假油品事件等,引發全國消費者的恐慌,不但嚴重傷害國人的健康,也打擊政府和企業界苦心經營台灣精品的形象。民以食為天,可見「食」之重要。馬祖以前是只要求吃飽,但目前吃得飽、吃得好都不是問題,「吃得安全」卻成了最大的問題,食安問題也成為馬祖鄉親關心的重要民生議題。
 「香料+色素+糖+水」就可以調成一杯果汁?不用懷疑,這些東西早已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到底有多少「假食物」進入我們的肚子?或者我們的身體到底受到了多少毒害?「農藥」、「食品添加物」、「塑化劑」都是危害家人飲食健康、破壞餐桌幸福的隱形殺手,還有鮮為人知的蔬菜硝酸鹽、進口水果的保鮮劑等,究竟該如何避開有健康風險的食材呢?要如何為家人的健康把關呢?一連串的食品安全亂象,相信一定把很多人搞得不知如何是好!其實,食品安全問題除了管理制度、法令的設計及業者的自我要求外,其實消費者有其責任。消費者應吸收相關知識培養基本的分辨能力,其次必須節制口腹之慾,因為不當的飲食仍然會造成健康的負擔。
 在從前馬祖貧困的社會裡,飲食僅求溫飽,無法有太多的選擇,而現今的社會則由於經濟的發達進步,造就出的飲食觀念或民眾對食物的選擇有所改變,往往是食物的美味與否?進食的方便性如何?或是價位的高低等等?卻不重視是否營養均衡,是否造成腸胃道的負擔或是否有衛生安全上的疑慮?因此,在正視食品安全的同時,也要提倡的正確飲食觀念,並且當個聰明的消費者,保障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什麼是「假食物」?簡單來說就是加入「食品添加物」之後,看起來更好看、吃起來更好吃的食物。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物」都是化學品,像有些色素與香料就是從植物提煉出來,我們要拒絕的應該是「喧賓奪主」的添加劑。依賴外食已是不少馬祖人的生活寫照,早上到早餐店外帶三明治、中午吃便當,下班回到家煮冷凍水餃或微波一盒火腿蛋炒飯就解決晚餐,這樣的飲食型態,消費者很難可以避開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物。既然食品添加物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退而求其次,就是要了解它,並且減低它的副作用及毒性。
 避免吃到假食物其實最好能做到不外食,儘量自己烹煮,並且選購少添加物的食品,千萬不要將「添加物的味道」當成「食物的滋味」,還開心地說化學調味劑「很好吃」,不然毒害的不僅是味覺,身體的五臟六腑也會跟著遭殃。有句廣告詞說「天然的尚好」,保留食材的原味,原比不真實的鮮味與色澤來的更重要。在食品安全事件頻傳之際,鼓勵馬祖鄉親多吃新鮮、在地、完整的食物,少吃加工繁複的食物,享受食物的「原味」才是健康的飲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