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落實垃圾分類

  • 2013-12-01
 日昨,國內媒體報導馬祖運到基隆的垃圾,含有瓶瓶罐罐等不可燃物資,回收分類未落實,嚴重影響焚化爐壽命。針對「垃圾分類」做得不夠確實的批評,我們除了要虛心地檢討改進之外,更要將外界的批評化做進步的動力,喚起民眾要把垃圾分類視為共同的責任,一起努力為環保工作盡一分力量,打造名副其實的環保樂活島。
 經濟發展、生活型態的改變,垃圾不僅在量上不斷的增加而且種類繁雜,使得垃圾處理更加困難。解決垃圾問題,首先當以垃圾減量的觀念出發,也就是盡量減少製造垃圾;其次為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採用焚化爐焚化可以減少垃圾體積的九成,以延長衛生掩埋場的使用年限,垃圾焚化後產生的餘熱也可以產生電力。雖然焚化爐有這些優點,但是其建造及設備的維護費相當高,而且焚化後的灰渣還要經過適當處理,所以我們還是要減少垃圾量和實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以減輕焚化爐負擔。當然要完全做到垃圾強制分類,最重要的是,民眾需要再教育,唯有將垃圾分類的觀念完全植入人心,才能澈底落實垃圾減量的效果。
 近年來,每人每年垃圾量增加率快速成長,各地垃圾掩埋場宣告飽和時有所聞,這其中,除了國民所得提高、垃圾製造量自然增加以外,資源回收、垃圾分類政策不夠落實,以及民眾配合度不足等原因,都是造成垃圾量持續增加的主因。垃圾落實分類這項政策的成敗,關鍵在於民間力量的參與協助配合度,以及環保單位第一線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馬祖土地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垃圾問題需要其它縣市協助處理,針對落實垃圾分類,從縣到鄉的各級環保單位必須有統一具體可行的政策措施,絕對不能抱著便宜行事的態度,唯有嚴謹的面對垃圾問題,才能挽回馬祖「垃圾分類不確實」的負面形象。
 為增加民眾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環保單位有必要針對資源回收、垃圾分類問題進行檢視,並以更創新的新作法,建立民眾們對於垃圾減量的了解及觀念提升。垃圾分類,是政府大力推動的環保政策,所以當清潔隊員堅持垃圾分類的標準,強力勸導和執行時,民眾不但不該生氣,反而應該為他們的盡忠職守鼓掌。垃圾分類的確必須花費不少時間,然而落實垃圾分類的行為值得鼓勵。大家齊力配合垃圾分類政策,減少垃圾量,讓資源重新獲得利用,整個社會和自然環境都會因而受益。唯有透過公部門的政策落實執行及民眾的配合,才能達到垃圾減量的效果,進而為環保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