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年人口在民國一百年已超過百分之十,全國平均老化指數為百分之七十六左右,十年來已增加三分之一。「老有所養」是國家對老人福利之重要指標,這十年來在外勞看護引進下,讓為人子女者減輕不少照顧家中老人病患者的壓力,政府所推出的老人長照措施也提供不少便民服務。
馬祖地區人口結構高齡化及平均餘命延長,使得老人照顧需求相對增高,長期照顧人力也面臨極大需求。老人照護除了醫療經費的支出偏高外,人力和設置場所也需逐年增加,因此政府必須逐年提高預算編列。老人照護人力也應及早培育,相關部門應規劃或輔導相關人才從事老人照護工作,以因應未來更多人力需求。除了長照和外勞政策外,老人更需要的是一個好的生活所在。
打造馬祖成為老人樂活的島嶼,必須先去除「老人社區」必是暮氣沉沉刻板印象。結伴去市場購物、到公園賞花曬太陽,或一同去看表演,老人們藉由彼此相互照顧,一樣可以活出很精彩的晚年人生。馬祖人口老化所衍生的問題將愈形嚴重,政府應多方面擬定因應對策,結合民間力量與資源,讓馬祖的老人有一個舒適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讓每一個長者都能活得自在、健康、尊嚴!
經費、政策、人力、安置機關的設置,對推動老人福利缺一不可;但老人照護並非全是政府的責任,照顧家中老人的安養是每位子女應盡義務,也是民眾自己年老之時要面臨的問題。未雨綢繆,規劃自己和家人老年時的生活,是現代家庭要積極去面對人口老化的重要問題。老人若是能夠得到妥善照顧,一則減低年輕世代負荷,再則老年人也可以卸下心頭的壓力,彼此都受益。近年來,透過社區健康營造或社區關懷據點的推動,許多年長鄉親在鼓勵下走出斗室,參與活動,不但給自己增添信心,更找到新的生活價值。
人口老化與老人獨居現象與日俱增,面對漸近的高齡化社會,不僅要思考醫療資源與長照政策,長輩需要的還有「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覺,因此打造一個友善老人的居住空間,就要先從敬老開始。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老,但又常常不自覺不敬重老人,無論是在工作和社交等等方面,老人常常處於弱勢。許多人不喜歡和老人做朋友,認為人老了就沒用了,觀念落伍了跟不上時代,無法溝通。老人其實充滿經驗和智慧,社會應該打破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別讓老人生活在不尊重中,才能真正為老人打造友善的生活環境。
每個人都會老,這是人生的過程。「老」是經驗的分享,智慧的象徵。有老人,才有下一代,世代交替 ,生生不息,這就是傳承。我們要感恩上一代的付出,相對地也要回饋,讓每個老人都過得快樂,活得有尊嚴。
社論/為老人打造友善自在的生活空間
- 20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