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12月7日)地區發生嚴重的空氣污染現象,據了解是從大陸方向飄移過來的懸浮微粒,雖不若沙塵暴影響嚴重且未達有害指數,但漫天的迷霧仍造成鄉親的心理陰影,環保局昨天也立即成立空污緊急應變機制;我們肯定環保局的積極作為,也期許各單位能瞭解工作權責及密切配合,現階段雖然無法就源頭做改善,但至少可以把傷害減到最低,保障居民的安全與健康。我們也呼籲鄉親落實「世界地球日」理念,一起從落實「節能減碳」開始,做到減少在地污染源的產生,才能昂首闊步的歡迎遊客一起來體驗馬祖的好山、好水、好空氣。
今年入冬以來,地區受東北季風帶來沙塵暴或霾的影響,近日曾於11月18日及12月7日期間,懸浮微粒濃度(PM10)大幅增加,空氣品質指標(PSI)亦二度由普通等級降至不良等級,只是鄉親多半未能察覺,甚至許多戶外活動也如期舉行,多少人的呼吸道可能因此而受損,令人憂心。
此次事件污染源雖非在地產生,但也更給了鄉親一次機會教育,認識到環保的外部性有多令人無奈,也要反向思考自己所製造的污染源,又擴散到哪些地方呢?縣府近年大力推廣「世界地球日」的理念,此為1970年環境運動起源的年度紀念日,當時美國人大量使用含鉛汽油,製造產業排放濃煙與污泥,卻對於法律制裁及負面評論無所畏懼,社會大眾也普遍接受了「空氣污染代表著繁榮的氣息」的概念。
地球日的創辦人尼爾森 (Gaylord Nelson),發起第一次全國性環保抗爭,以期「革新政治建制,並強迫此議題被納入全國性議程上」,並且達成了罕有的政治結盟,促成了美國環保署的成立,國會並通過了乾淨空氣,乾淨水與瀕臨絕種物種法案。到現在,地球日聯盟為了使環境議題再次登上世界舞台,現今世上正在努力拯救環境的已有百萬人之譜,而聯盟希望可以更進一步,藉由與各種不同背景的個人及團體合作,改善人類居住的環境。
回到馬祖,雖然我們位處海峽一隅,但不表示可以對環保議題置身事外,尤其在經歷來自對岸的多次海漂垃圾及空污侵襲,我們在此議題上就能有更高的姿態來與對岸相關單位對話,也相信隨著住民水平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對岸也能慢慢改善環保問題,與台灣地區漸漸有著同步的環境規範與生活型態。
依據環保局規範,未來地區空氣品質指標若達到非常不良等級,會主動宣導減少戶外活動,若空氣品質指標達到有害以上,將會啟動緊急應變機制並通知各單位實施緊急應變措施;我們也同步呼籲,空氣中懸浮微粒增加會造成過敏性鼻炎、咳嗽、氣喘等症狀增加,患有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之民眾,盡量避免出門,如需外出,則應戴上口罩、護目鏡以過濾髒空氣,避免直接之接觸。
社論/空氣污染防制 大家都有責任
- 201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