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區漁會日前再度針對馬祖護漁等相關議題向縣府及議會陳情,會中漁民代表建議政府應編列足夠經費,每年固定請船來執行沒入越界漁網具的任務,這項作法表面上看來似乎可行,但不管是經費多與少,不管請的是地區或是台灣的漁船,最終執行任務的是漁船與漁民;要基層的漁民執行沒入漁網具任務,無疑是讓漁民上火線,這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作為。現階段有能力、有立場執行沒入漁網具的單位只有海巡單位,我們應思考調整馬祖海巡的裝備與人力,改變執法的方式與策略,嚇阻越界才有更具體的成效。
馬祖海巡日前配合「 連江艦」 巡航馬祖,公布了近年來各項海上勤務的成效,看似績效卓越,但問題始終沒能解決;二十多年來海巡與越界的大陸漁船,一直在玩官兵抓強盜的遊戲,過程中也不斷的改變策略,但事實證明這些所謂的績效與成效也都只是數字而已,對於實際的護漁與復育資源幫助十分有限,白天不見大陸船,入夜之後依然如入無人之境到處放網下籠子。前陣子地方政府委託地區漁船執行沒入越界漁網具的任務,但這項工作才做了一天就做不下去了,原因是執行任務的漁船及漁民面臨生命財產的威脅,也正因為如此發現沒入越界漁網具,對嚇阻越界而言的確是可以打到痛處的有效辦法。
相較於驅離或罰款等激烈作為,沒入漁網具是比較柔性的執法方式,現在漁網具成本很高,大陸漁民視為第二生命,政府朝這方向努力是可以期待的,但由誰來執行這個任務卻是要三思與考量的。地區的漁船與大陸之間往來密切,要地區漁船來執行第一線的任務是有危險性的,最適合且最沒有爭議的是由海巡來做,但現階段馬祖海巡在人員配置與船艦配備上,都不符合運作需求,所以要落實沒入漁網具工作,必須調整馬祖海巡的配置與人員。馬祖海域特性與其它區域不盡然相同,因地制宜是必要的手段,地方要傳達正確的訊息與需求,拉高層級請中央來重視,才有可能由上而下澈底改變馬祖的護漁作為。
日前海巡「連江艦」專程開來馬祖執行兩天的護漁任務,這個被外界解讀為作秀意味濃厚的動作,卻給了漁民新的思考方向,現階段漁民需要的是一艘有起網功能且有適當人力配置的警艇來執行沒入漁網具任務,吃油如吃水的「連江艦」是否在馬祖適用要打一個大問號?馬祖漁民語重心長的指出,中央政府每年花很多錢在辦燒錢活動,在珍貴的海域資源復育與保護上卻不願面對,一艘配備精良先進的「連江艦」可能比不上一艘設備簡單的起網船來的實用,而護漁政策光靠地方之力當然是不夠,各級政府責無旁貸,不能讓手無寸鐵的漁民親上火線,領國家俸給的公僕卻躲在背後。
社論/不能把漁民推上火線
- 2013-12-12